【新同学】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老同学】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一、弹挑
1.弹挑的概念: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其中弹、挑是最为常用的技法,琵琶的名称也是由“弹挑”而来的,据古书中记载“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琵就是弹,琶即是挑,故而得名琵琶”。在初学阶段,弹挑亦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弹挑所代表的音点作为右手动作中最基本的形态,它表面上最简单,其实技术最复杂,最丰富。其他演奏技法,如夹弹、双弹、滚、双飞、勾、抹、划、摭、分、扣等都是由弹挑两种技法变化组合而成的。
2.弹挑的手形:因为专业教学,教师都把正确的演奏方法看作是首要之事,并贯彻在自己教学过程的始终。“弹挑”的基本手形有“凤眼、鸡眼、龙眼”之说,也有“点”(弹奏部位与拂手的距离)、“面”(入弦的深度)、“肉”(指甲触弦时的角度及所用指峰的不同)、“速”(弹弦时运动的速度)、“力”(手指,腕,小臂,大臂的质量加速的乘积)的变化使用与配合,当然在这些示教问题上,各家也是见仁见智。
3.弹挑的重点与要求:现今各派名家出版的《琵琶教程》等很多对于“弹挑”做了明确的解释,如弹,是右手动作启动之前,大臂自然下垂,肘关节稍微向外出来一点,小臂(前臂)自然抬起与大臂形成接近于90°夹角,腕部稍向外凸出,手背与腕部外侧基本持平。腕部在小臂与手部的协调动作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手部呈半握拳自然弯曲状,大指轻搭在食指的小关节处,大指的小关节呈微微隆起的状态,食指呈四分之一圆的弧形,由右至左,用食指的中关节和小关节把音弹出,手腕随动作自然下摆,小臂与手腕连带辅助性旋动,但不起主动的作用;挑,正好相反,虎口张开,由左至右,用大指的小关节将音挑出。食指斜向下,大指斜向上,与小臂的内旋外旋同步动作。
4.弹挑在训练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初学者在练习弹挑时容易用小臂向前推,大指与食指分开,弹奏时使用手指的大关节活动,从而导致音色薄且硬的现象。所以,在训练中,需分两个阶段练习:①固定弹挑。目的是为了让初学者更好的掌握技巧,并为干净,透亮的音色做铺垫。首先,在弹的时候将右手握圆,虎口呈龙眼状,然后食指的中关节及小关节打直向左边的面板弹出,这样弹出的声音厚实,清晰,弹完后手指收回,恢复弹之前的手形;挑的时候,大指的小关节打直触弦并发出声音,挑起后,大指触弦处不能起过第二根琴弦的高度。以上的训练要注意必须在连续练习时学会找到手指弹完后的松弛状态,而且弹奏时指甲的触弦位置及力点都应在指甲尖上,力求所弹奏的音质均匀饱满。②手腕弹挑。手指的弹奏方法不变,但在弹奏时,手腕要有小幅度的转动,同时指甲在琴弦上要快速且果断地进行弹奏,并都要集中在一个点上。此技巧的练习是在“固定弹挑”的基础上,加以手腕进行的。区别在于“固定弹跳”发出的声音较死板,而“手腕弹跳”的声音则清脆柔和。但要注意的是用手腕进行弹挑时动作不宜过大,指甲如果在琴弦上停留的时间过长,手腕会出于紧张用力的状态,所以一定要让手腕甚至是大臂及小臂都处于松弛状态,千万不要因为手腕的加入而使弹挑变得僵硬。
5.对于弹挑技巧运用的训练:右手弹挑运用是一气持续到底为止,中间不能露缝,其关键在于大食两指小关节的交错运用能否得法。①在空弦上练习,速度要放慢。例:右手练习时,注意弹挑的基本机构与方法,与对指力与腕力的运用比例,稍借腕力尚可,但臂力则不宜过强,腕臂过分摇动,弹挑的效果往往出现漂浮,而且音质效果不够坚实。②做一些节奏型练习,初练技术,指腕动作绝不能过分夸张,以自然适度为佳。例:xx x—xxx xxx—xxxx xxxx—每一节奏型由慢到快,无限反复。作词条练习时应注意音量均衡,节奏平稳,注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变化。总之,要努力锻炼手指末梢神经灵敏的反应能力,敏锐的触弦感是演奏好弹挑的前提。在慢练的中追求点与点的结合,慢练能留给大脑充分思考辨别的时间,而且会反馈出更明晰的信息,这样才能不断修正,不断改进。
二、轮指
1.轮指的概念:这一技法适宜表现歌唱性的旋律,也是与其他弹拨乐器不同的重要标志。它是琵琶演奏技巧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技法,也是常用指法中较难练习的一种。轮指顾名思义五个手指似车轮一样圆满无痕并按一定的轨迹做连绵不断规律的运动,且要求五声发音量相仿,节奏均匀;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很难达到五个手指力度和速度的平均,所以必须每个手指都要轮流练习,尤其加强对力度和灵活度较差的无名指和小指的练习。只有这样,轮指在与其他技巧组合成各种汇组指法时,才会使琵琶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因此轮指的掌握和运用,对于丰富琵琶的表现力尤为重要。
2.轮指的基本手型:轮指有多种讲究,如扇形、梅花形、半握拳状、团状等。无论哪一种手型都会因其用力的主要部位、触弦的角度、弹弦的速度不同而产生各自相对应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效果各具合理性,那么在实际演奏中如何选择,如何谐调?第一,感觉声音是否圆润清纯,强弱虚实是否适中,这是听觉标准;第二,看是否符合物理的生理的规律和要求,既有规律可循又顺其自然,这是客观标准。琵琶轮指的手形结构不仅关系到轮指外形的自然、稳固、漂亮与舒服程度,而且涉及整个轮指的用力方式、方法与音量、触弦的角度与音色等一系列内在的技术性因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演奏者轮的外在手形结构,看出它用力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能否达到一定的音量,音色是否漂亮等。在较多的轮指手型中,半握拳状可作为轮指的基本手形,这种手形右手指尖在一条直线上各自各自成大小不同的弧形,较为自然,需要颗粒性强、声音洪亮饱满的效果时,以指关节用力为主,拉开指间距离向扇形靠拢;需圆润柔美效果时,以手指中关节用力为主,触弦角度适当缩小向梅花形靠拢。这样一种适宜变化的手形增强了音乐表演的幅度,丰富了声音。
3.轮指的重点与要求:轮指大致可分为三指轮、四指轮(半轮)五指轮(全轮)、长轮、双弦轮、圈轮、满轮等;它所独具的表现功能与其他指法技巧组合运用,使得琵琶右手的弹奏既能出现雄浑激烈的满轮,又能出现安适恬逸的半轮。轮指的形成是在琵琶演奏中是以一个手指击一下弦、发生一个“点”的声音为最基本的单位,由于失去了能源和各种阻力的关系,这一个“点”的声音很快减弱了,人耳对这一个“点”的声音的感觉也就较为短促。在音乐表现中,要求把这一个短促的声音延长下去时,就需要用轮指这一手法把许多点连成线,起到延长和连贯声音的作用。轮指不像拉弦乐器那样依靠马尾对琴弦的微粒磨擦形成长音,而是以五指依次触弦的颗粒连指形成圆满无痕的长音。因此,右手五指触弦颗粒的轻重衔接、疾徐起伏、触弦角度、触弦深度等是决定轮指质量优劣的重要前提。
4.轮指在练习中易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①轮指的均匀。由于每个人的手指的长短、粗细不一样,初学者的无名指和小指常常触弦无力,一带而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名指与小指使用得也较少,灵活性较差。因此要想避免一带而过,无节奏感,就必须重视无名指与小指的练习。同时五个手指的触弦点要尽量集中,力度要均衡,在食、中、无名、小指弹出时,应稍加向下的压力,触弦时要用指甲的顶端,拇指反方向挑时也同样要有向下运动的压力。这样五指才能做到力度比较均衡,使之发出的声音圆润有力,力度均匀音色优美。
②轮指的力度:为了表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就需要加强轮指力度的训练。在初学者轮指力度的训练中除了在子弦上的训练,还要注意在缠弦上进行训练,并加大力度1-2倍。同时要想做到轮指的点子清晰,颗粒性强,触弦时速度一定要稍慢且准,用力触弦后要立即放松。,搞清楚用力与放松的关系,放松是有控制的放松,松而不懈。用力是有控制的使肌肉放松,紧而不僵,如能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曲子就会演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③轮指的频率:初学者不易控制轮指的速度频率变化,导致轮指轮点的分配不均,也影响了乐曲的连贯性和感情起伏的变化。掌握了轮指的基本要领后,就需要注意加强五指频率疏密变化的训练,使轮指的密度增加,增强五指的旋转力。
④轮指的触弦度:在弹奏时,右手触弦的深度,是指指甲入弦的深浅度,也称“吃弦”,在演奏中,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控制好人弦的深浅度,这样才会使发音干净、明亮、集中,颗粒性强。当乐曲需要音乐淳厚、结实、有力的效果时,可吃弦偏深点,当乐曲需清晰、优美、流畅的情绪时,可吃弦浅点。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右手的触弦角度、深度也应做相应的变化。渐强时,角度加大,触弦深点;渐弱时,角度缩小,触弦浅点,这样演奏效果会好得多。
5. 轮指的技巧总结:从琵琶轮指的形成、演奏技法的训练和掌握过程等方面来看,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又是相互促进、转化的。
琵琶演奏除了重视基本技巧的训练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审美鉴赏力,增加艺术修养,才能使我们的演奏技术不断发展,演奏水平及音乐表现能力不断提高。
-----------------------------
点下原文链接可试听更多琵琶考级配套精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