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为什么又不重用他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为什么又不重用他呢?

2020-05-07 22:53:19

《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宣帝与其时尚为太子的汉元帝的一段对话,为堪重视:


元帝柔仁好儒。 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 以刑名绳下, ……尝侍燕从容言: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 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 好是古非今, 使人眩于名实, 不知所守, 何足委任? 乃叹曰: 乱我家者, 太子也。”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在位期间,、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


“ 用儒生” 而 “ 乱吾家” , 正是初现时代转捩的胎动, 但其诠释必须回溯到汉武帝时代。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献言: “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武帝纳之,立五经博士, 抑黜百家, 独尊儒术, 百家之学光辉渐渐黯淡, 结束了四百年百家争鸣的时代。


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史记》所列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与道家互称), 是六“家”名称的最初出现。《 汉书》确定“九流十家”:儒家流、道家流、阴阳家流、法家流、名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杂家流、农家流,加小说家为十家, 所谓“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而其外另列诗赋、 兵、 术数、 方伎等四类专门学问。

 

此等大事件的发生, 并非突然或偶然。 汉初,秦朝高压的思想统制已解放, 惠帝四年正式废除秦朝的民间挟书禁令, 虽然此期间黄老思潮汹涌, 法家的强力余势又继续明显存在, 秦朝复杂的律令条文, 仍系汉朝行政、 司法基准, 道家与法家思想形成公开回复战国时代学派异论盛况中的两大主流。 

 

儒家也正不屈不挠奋起, 大胆回答汉高祖 “ 居马上得天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陆贾,历惠帝、 吕后, 于文帝时代尚健在, 其著作集 《 新语》, 固亦大幅采用当时流行的道家无为思想, 但其强调君主个人道德, 与引仁义教化为全书主要论调的儒家, 于当时流行思想包围中挺拔而起, 无疑是对儒家有所作为的一大鼓励。 

 

陆贾(约前240年—前170年),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刘邦和文帝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臣服汉朝,对安定汉初局势做出重大贡献。


汉朝立国以来, 渐渐向实体全面恢复的半个多世纪间审慎试验结果,已可发觉, 具有类同法家符合统一君主利益的优点,而无其激进缺点的理论基础, 当是儒家


正如 《 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之要指所说, 儒者 “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 主倡而臣和, 主先而臣随” , 以及“ 序君臣、 父子之礼, 列夫妇、 长幼之别, 虽百家不能易也” 


抑且,汉初儒家已建立 “ 中庸” “ 时中”  意识, 内涵广泛的六艺经典因时制宜与弹性适应度增强, 对百家学说的包容、 调和或相与共存, 缓和不同学说间尖锐对立的优点明朗化。

 

所以,当武帝时代, 汉朝统一势力内外膨胀到达极峰, 国家基本精神有其明显统一必要, 与一个世纪以前秦始皇大统一时代, 乃为相同, 力争上游的儒家学理, 其长处于汉朝已获再确认。 秦朝大统一主义延长线上, 儒家思想渐因适应时代而受欢迎, 也终以而被承认为国学。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惟其如此, 儒学自汉朝而被承认为国家学问, 儒家认识论的本质却较春秋战国原始儒学时代, 已完全向观念论移行。 天人相关, 天支配人间, 人间行为感应于天, 天观察人间行为善恶而加赏罚的世界观, 普及于全社会

 

武帝尊儒,《史记》 儒林列传所说:“ 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最足表现其意。便是说,建立儒学国学权威的同时, 对百家之言只是贬抑而非禁止。 


事实上, 当年秦朝指导下, 消灭对象也仅在私学与私人藏书, 官方博士仍系百家思想俱在。 汉初有名的儒者叔孙通便是秦朝博士,文帝至武帝间一代大儒伏胜也系自秦朝遗存的博士。 


明 杜堇 伏生授经图

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匿于壁中。汉王朝建立后,伏生出遗书二十九篇,教学与齐鲁间。伏生所授之经,称为《今文尚书》。


武帝表章六经, 仍然附着的是温和色调, 保存学术自由风气,《 汉书》 艺文志已明言:

 

“ ( 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 皆充秘府”,之谓。 


新经济政策提案人与执行人桑弘羊等理财家, 其非儒者为历史界共知, 以 “ 推恩令” 建议获得实现而著名的主父偃纵横学者,却都活跃于尊儒之后。


 即使尊儒提案人董仲舒自身, 以及布衣宰相第一人公孙弘与另一学者大臣倪宽,《汉书》循吏传指出:“ 三人皆儒者, 通于世务, 习文法, 以经术润饰吏事” , 董仲舒且在中大夫的职位上几乎犯死罪, 并未以尊儒而得志。 


惟其如此, 以儒家思想修饰法家, 乃, 宣帝所明言的 “ 霸王道杂之” 。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大转捩便是汉元帝继位, 《 汉书》元帝纪赞曰: “ 元帝多材艺, 善史书, 鼓琴瑟, 吹洞箫, 自度曲, 被歌声。 分刌节度,穷极幼眇。 少而好儒, 及即位, 征用儒生, 委之以政。 贡、 薛、 韦、 匡迭为宰相” , 正是宣帝 “ 乱吾家” 预言的应验。 元帝次代成帝如同其父, 也是位学问皇帝, 《 汉书》 成帝纪称其 “ 好经书” , “ 博览古今” 。 

 

, 都须待宣帝时代结束, 而非便是武帝当时。 换言之, 儒学被承认为权威学问固系武帝时代,, 则至元帝时代以后, 前后经历约一个世纪时间。

 

但是, 也便自温厚好学的儒者君主元帝时代,《 汉书》元帝纪赞另一段记载同堪注目: “ 而上牵制文义, 优游不断, 孝宣之业衰矣。 然宽弘尽下, 出于恭俭, 号令温雅, 有古之风烈。” 


赵飞燕(前45年—前1年),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前18年封为婕妤,前16年封为皇后。前7年汉成帝去世,太子刘欣即位为帝,即汉哀帝,被尊为皇太后。前1年汉哀帝崩逝,被贬为孝成皇后。一个多月后被贬为庶人,下诏令其看守陵园,当日赵飞燕身亡。


《 汉书》成帝纪赞又言: “ 善修容仪, 升车正立, 不内顾, 不疾言, 不亲指。 临朝渊嘿, 尊严若神, 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 容受直辞, 公卿称职, 奏议可述。 遭世承平, 上下和睦。 然湛于酒色, 赵氏乱内,外家擅朝。” 元、 成两帝时代, 汉朝强盛中已现衰颓之兆,。

 

 姚著中国史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


姚著中国史(全五卷)

第一卷·黄河文明之光(汉以前)

第二卷·古代北西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战与和)

第三卷·南方的奋起(魏晋南北朝)

第四卷·中国世界的全盛(隋唐)

第五卷·近代中国的成立(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