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年的箫
口述_刘子龙
◼︎
1 | 我家后面的大河
我今年18岁,出生在东北吉林的一个农村,小的时候爸妈出去打工,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小孩儿嘛,很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那种。对于别人家小孩,这句话可能只是个比喻,但因为我们家是瓦房,我是真的会上房揭瓦的。
冬天的时候,东北很冷,但我会很高兴。因为天冷了没多久,大河就结冰了。爷爷会给我做冰鞋,我拎上鞋,就去大河上滑冰了。大河就在我们家房子的后面,不到300米的样子。走到大河,一路上都是冰,满天雪。
爸爸妈妈一年回来两次,我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多。长到十四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就开始不太能管得住我了。所以那时候我的成绩一般,读到初三,高中就没有读了。小时候觉得,自己读得不好,也不喜欢读书,感觉上学也没什么用。大学生拿着文凭也找不到工作,那我也不需要啊。现在想想,其实不是这样。
没有读书了,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我父亲就说,你上北京来,过来玩玩,来看看。
我就来了。在这里呆了四年了。
2 | 大学饭堂
在这边,平时我的工作是在大学的饭堂里帮忙,那是我姑姑开的麻辣香锅店。
我主要是搭把手,接个单子送外卖什么的。
中午之前,就差不多开始忙了。学校里女生比较多,爱吃麻辣烫。单子来了,上面写了什么,我就把它们拣出来,好多都是牛肉卷,五花肉,鸡肉,娃娃菜,千页豆腐,每个多少份,拣完了把外卖单贴上,他们再做。
送外卖大都是去学校里面的各个地方,教学楼啊、宿舍啊,还有校医院。因为我身体不好,有一次送外卖的时候,就在教学楼门口晕倒了,很尴尬。但是现在好多了。
3 | 学 箫
饭堂很大,里头还有超市,有商店,有琴行。
饭堂里的琴行是我这两年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因为我在那里学箫,也在那里练习。
那时候不上学了,来北京以后,我爸正好在琴行学着箫,完了就让我去看看。
六月份的一个晴天,在琴行,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吹箫,吹的是《一剪梅》。那个声音真的特别好听。我听了以后,我就想学。
以前我是连歌都不听的。小学的时候,老师上音乐课,我就在下面玩。老师讲do-re-mi,我就会读成123。老师如果知道我现在学乐器,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吧。
因为琴行和饭堂在一个楼里,不工作的时候,我就下楼去琴行待着。
我起得比较早,七点起来,洗脸,刷牙,洗漱,吃完饭之后就到琴行了,到了饭点就上楼去帮忙,忙好了就下楼去继续练。
除了在琴行,我也喜欢在学校游泳馆后头的通道里头练习,那是一个很长的走廊,也没什么人,很安静。我觉得那儿的共鸣特别好,吹出来都不用音响的。平时我吹流行歌的时候,有些学生会停下来听一下。吹别的老些的歌,领孙子出来遛弯的爷爷奶奶可能也会站在那儿听一会儿。还有些留学生,会用手机录会儿像。
在琴行的时候,老师每天晚上9点左右关门,这个时候我是必须得回去了。
回去的时候天都很黑了,但大学校园里的晚上还挺舒服的。我就从饭堂往学校大门那边走。出了学校就走到胡同里了,伸手不见五指,有的时候就怕踩到什么东西,会把手机的电灯筒打开。
拿着箫过去,拿着箫回来,每天都这样。
夏天学生们放假了,我也会放假。放假了我就回家,拿乐器到山里玩。
5 | 我说行
一开始学箫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喜欢,没想那么多。
现在打算还是好好学习。我爸说我长得小,身体不太好,体力活也干不了,只能干这些轻松的活,真的学好了,以后就开个器乐班。
最近正好,我也在教一个朋友吹箫。他是琴行旁边那间理发店的员工,和我差不多一般大。
我那天去理发,和他说到了箫的话题。他说,箫的声音其实挺好的。我就问他学不学。他说,你教我也行,明天我起来,你来教我行不行?
我说行。
就这样开始了,我感觉他也挺喜欢这个的。
现在,每天早上我就教他一会,八点半的时候他就得上班了。
这么教别人,我也挺喜欢的。
5 | 柳絮飘飘
其实我学箫也很笨,就是死磕出来的。
但我觉得这么死磕挺快乐的,也不觉得累。因为这个事情让我的生活有了很多乐趣,我也能沉浸在里头,没有什么负担,拿起来就能吹了,好多的时间都给了它。
那天,北京的天起柳絮了,满天飞,有朋友拍了视频发给我。我看完就想起了《一剪梅》里面的那句“雪花飘飘,北风潇潇”。这么一联系,就挺高兴的。
我很喜欢《一剪梅》,还喜欢《今生情可鉴》、《葬花吟》、《鸿雁》和《牧羊曲》。我喜欢老歌,也喜欢吹这些打动我的旋律。
我觉得自己可以一直学下去。而且这个事情对身体也很好的,每天晚上练完箫,回去以后,睡觉睡得很香。
刘子龙 2000年 18岁
餐饮工作者
◼︎
▼
◼︎
采编 _ 鳝鱼 | 摄影 _ 松鼠
出品 | 小世界工作室
▽ 看看他们的东西 ▽
↑
黄先生的《吴中绝技》
↑
王小姐的古琴
↑
韩小姐的小枕头
↑
冯老师的手机
↑
汤先生的木头标本
↑
黄小姐的酒瓶子
↑
江先生的中国书
↑
赵小姐的鹅绒被
↑
杨小姐的玫瑰硅片
↑
高小姐的项链
↑
余先生的菖蒲
↑
范小姐的彩票
↑
彭小姐的卷轴
↑
徐先生的烟斗
↑
李先生的蝈蝈
↑
甘小姐的勺子
↑
杨先生的写字纸
↑
李女士的纸麻将
↑
易先生的布
↑
王先生的小人书
内容为 Lstudio 原创,皆为过心爱惜之物
合作转载等事宜,可以联系我们
Lstudio@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