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度
真正的教学是智慧的启迪,是文化的滋养,是人格的昭示。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有“高度”要追求”高度”。
所谓的高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平面的语文教学,总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以知识或者说为完成某次知识的训练为主,其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为期中、期末或者说为中考、高考做准备,因次说平面的语文教学是功利性、浅近化的教学。平面化带有明显的预设性、限制性、单一性。它从不从“立人”的角度,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着眼、选点,而把语文的课堂教学赋予一种临时的任务,说到底它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是通过某种预设任务的完成,而让学生为自己的任务完成服务。笔者曾在一所学校试教鲁迅的散文《百草园》(浙江版教材),面对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跨越辨识性的提问,而直接引导学生对描写特点的把握,并启发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想象,进一步说明鲁迅之所以能够准确地写出百草园景物的特点,是经过一番比较和探求过程的,从而突出鲁迅从小所具有的好奇心和探求品质。而鲁迅对百草园景物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描绘,也说明了鲁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我还当堂让学生进行《鲁迅捕鸟》的想象作文。这堂课应该说从现象的把握,到本源的探求,再到情景的想象对学生的做人及能力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就是这所学校曾经教过语文的校长,课后竟对我说“你的课堂设计确实不错,但考试不会如此深”。我听后只有茫然。而”立体”的语文教学,其着眼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它的教学目标是”非指示性”、非预设性的,它追求的是育人、启智、练能的综合效应,它和平面化教学最本质的区别是立足于学生,而不立足于考试,立足于服务,而不立足于任务。它的着眼点是学生现实能力的形成和未来发展的结合。因此它是开放的、较少限制的、多层次的。笔者曾听过浙江特级教师黄孟轲的作文课,虽然我对黄老师的了解较少,但我对他作文教学所表现出的高瞻远瞩的气度,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人格渗透与智慧启迪的结合,以及所给我的那种思想的厚度,那种课后让人无限回味的感受,着实让我钦佩不已。因此他的课是真正立体的、是启迪智慧、促人发展的。
所谓的“高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思想。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属于理性的范畴,具有丰富思想的人能够通过理性思维而把握世界的图景。现在的语文界提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重视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不重要了。确实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以形象取胜,而解读它的过程首先要通过对形象的把握而达到感受、理解和内化的。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我总感到教学还是缺乏高度、缺乏力度支撑的。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诗中精妙的音乐描写是每位老师在解读时所关注的重点。它采用比喻的方法,把音乐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丰富,其粗重轻细、清脆浏亮、婉转流畅、凝滞低沉、雄壮高亢的音乐描写过程,反应了琵琶女心灵情感的起伏变化,这样的解读应该说已经达到了感性认识的程度。而白居易为什麽独对琵琶女的弹奏有如此的深情,经历的相似而产生“共鸣”则是其现象的概括。这种经验性的相似而产生的“共鸣”就能产生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吗?“共鸣”其深刻处无非是一种欣赏的迷醉。而共鸣产生的创作欲望由于其经历的相似往往会相对的减弱,而白居易确实又创造了这样一部伟大的叙事诗,其根源到底是什麽呢?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其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对人、对人的命运的关怀,而一个具有担当意识和以表现民生疾苦为终生追求的诗人,能以琵琶女作为原型不是体现了他对低层人的关怀吗?一个大诗人,把一个歌女以“君”反复称之,“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行”不是感受到他伟大的人格和悲悯情怀吗?而这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才是他创作《琵琶行》的真正的底蕴所在。而这种认识不是更加深刻、更加闪射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具有的思想光辉吗?语文课堂的思想性就是在解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性、新颖性,就是对感性更本质的把握.。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光,一种闪电。而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则永远不会有笼盖时空的大境界,纵贯古今的大气魄。
所谓的语文教学的高度,不是传输性而是启悟性的。传输性的教学,着眼的是语修逻文的知识,其本质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泛滥。当然也有对汉语言的特点,对汉语言能力形成规律的认知偏颇所致。他们总认为汉语言的能力形成通过科学的分解训练便能够形成,而实际上汉语言是感悟性而非科学性的,一切所谓的“科学”、所谓的“序列”对它都无济于事。单纯的知识传输在教学的操作中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它走的是一条仄仄的小路,是一条对学生灵性、想象力、创造力阻杀的死路。现在不少课堂教学还在把着眼点放在对文本的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分析上,就是对诗词的教学有的还在做字字落实。比如柳永的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是这样表意丰满的句子,有的老师竟然不是让学生揣摩其意境,而是让解释“楚天”、“沉沉”的意思,他们总认为只有做到字字落实心里才塌实,而字面后面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则一笔勾销了。因此说,传输性的教学是狭窄的、肤浅的,它的结果是窒息学生心灵的飞动及想象的。而启悟性的教学,着眼的是学生主体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着眼的是开“悟”。而“启”又体现了感情背景的广阔性、丰富性。启悟性教学注重的是整体,突出的是感悟。对于杜甫的《登高》一诗,最近我连续听了不同学校几位老师对这首诗的教学,其中有的老师便按首、颔、颈、尾联进行逐句解释,以运用了什麽样的艺术手法的认定为主。而我的处理,首先重点介绍了杜甫人生经历中的大事,比如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曾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辛酸,曾有幼子因饥饿而夭折的大悲痛以及杜甫所拥有的儒家情怀,关心民生,献身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等,然后反复引导学生朗读、点评。有的学生竟在读中发出了哽咽之声,就是这样这位老师也没有进行串讲,而是根据学生的要求,重点感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和“万里背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丰富内涵。学生不仅能从“萧萧”之声中感悟到落叶的飘零之声,而且能感受到老年杜甫通过落叶之声而发出的生命哀音,以及无奈的人生大悲哀。两种课型其厚度、高度,给学生留下什麽样的精神积淀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当然,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度,并不是这三个方面,比如它还必须注意开放性、实践性等等。但重立体、重思想、重启悟是实现理想化课堂的手段,是促使语文达到一定教学高度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