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给果果讲古文之三十五:《老圃堂》

给果果讲古文之三十五:《老圃堂》

2021-03-19 02:27:32

今天是谷雨,我们来讲一首和谷雨有关的诗,唐朝诗人曹邺的《老圃堂》。

召平瓜地接吾庐,

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

就床吹落读残书。

先说说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我们一看到“谷雨”这两个字,是不是很容易想起烟雨迷蒙中一片稻田,禾苗青翠欲滴?谷雨这个节气的确也和稻谷有关,古人说“雨生百谷”,《群芳谱》上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雨量增加,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段话是说,农历三月,冻土松动,除此之外,蛰伏的虫子都醒来活动,土壤也会松动,而到了谷雨,雨水滋润禾苗。雨读去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四声,做动词讲,就是“以雨水浇灌”的意思。谷雨前后,农人忙着插秧,就是把培育好的小秧苗分拨开,插到秧田里,以利于秧苗的生长。我读小学时在谷雨前后有“农忙假”,农村的孩子回到家帮父母插秧干农活,我们这些镇上街上的孩子,也要去农村同学家,住在他们家,帮着插秧什么的。当年我插秧还是很厉害的呢。

好了,我们来讲诗。“召平瓜地接吾庐”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有个典故。召平是秦朝的东陵侯,秦国被灭亡后,他便不当官了,隐居在长安城东,以种瓜为业,而且他种的瓜很甜,被称为“东陵瓜”或是“召平瓜”。后来便以“召平瓜”作为隐居安贫的典故。这里在说说作者曹邺。曹邺是晚唐的诗人,广西阳朔人,就是现在的桂林,曾担任过吏部郎中——吏就是官吏,文官,吏部就是主管官员的部门,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咸通九年,也就是公元八百六十八年,曹邺在他五十二岁的时候辞官回到老家阳朔,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他这里写“召平瓜地接吾庐”,我的房子外面就是农田。庐就是房舍。这句话就是说,我曹邺现在就是个农民,过着隐居的生活。

那么曹邺的隐居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后面接着就描写了,“谷雨干时手自锄”。之前我们说了,谷雨前后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但是曹邺写这首诗的这年的谷雨却没有下雨,曹邺就只好自己带着锄头出去干农活,可能是去挖水渠,把水引到他的秧田里。我们之前讲曹邺的时候说过,他以前是做过官的,只不过现在辞官回到老家,过上了隐居生活。虽然他干农活,但他还不是纯粹的农民。为什么这么说呢?后面这两句就有写:“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昨天这春风欺负我不在家,把我放在小凳上还没有读完的书给吹落到地上了。

(五代南唐,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画面正中两人据胡床对弈,两人旁观,一童侍立于侧。)

这里需注意“床”这个字。床在这里应该理解成小凳子。唐朝是一个文化交流非常发达的朝代,据考证李渊李世民家族就是胡人,西域文化进入中原很深,比如之前我们讲过的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明葡萄酒、夜光杯、琵琶这些源自西域的物品已经深入到中原腹地了。中国的古人,秦汉之前都是直接坐在地上的,叫席地而坐,比如像现在我们看到韩国日本人那样“跽坐”,整个小腿贴席,然后身子坐在小腿上。汉之后,从西域引进了“胡床”,就像我们现在的马扎,可以方便收叠起来的小凳子,然后慢慢就演化到现在的“垂足坐”。有人考据,说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里的“床”就是指胡床,小马扎,小凳子。如果理解成小凳子,我们可以想象,可能是曹邺在房间里看完书随手把书放在小凳子上就出门了,结果一阵风来,把书吹落到地上,把书页吹得乱翻。

(汉彩绘跽坐陶俑)

当然,要把这个“床”字理解成睡觉的床也未尝不可,古人有“读书三上”的说法,“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就是说骑马的时候,睡觉前靠在床头,上厕所的时候,都要读书。这个典故出自欧阳修,他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属就是集中,属思就是集中精神。欧阳修的意思是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作文,心思更容易集中。我没有在马上读过书,枕上和厕上,我倒是有同样的体会。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这两句很有趣味也很形象。春风好像顽皮的小孩子,看到我不在家,就来捣乱,把书给我吹落在地,呼啦啦地乱翻我的书,欺负我这个老头。这两句诗,还让我想起另外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这两句诗据说是清朝雍正朝的翰林官徐骏写的,因为他把“陛下”写成“狴下”,雍正帝便革了他的职,然后又查到他的文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这两句,便认为是影射清王朝的统治者没有学识,诽谤朝廷,于是把徐骏给杀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字狱。你看,幸好曹邺没有生在清朝,否则也可能因为“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丢了性命。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