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领读者|卫星:音乐让孩子更有诗心画意

领读者|卫星:音乐让孩子更有诗心画意

2022-07-19 19:49:33

人物档案:

卫星,青年民族管乐演奏家,中国笛子学会理事、重庆民族管乐学会笛箫会长、重庆市民乐考级评委。从事音乐教育十几年,曾获全国优秀辅导教师、连续十年获得重庆优秀辅导教师等。曾先后师从邢万里、张维良、神崎宪等著名演奏家。在各大剧院多次举办个人音乐会,并与多位大师交流及同台演出。


“音乐能够让人找到更纯粹的自我。尤其是当我在森林里吹笛弄箫,听友成了柏树、山风、云朵,那一瞬间好像和这个世界发生了某种奇妙的交互,妙不可言。”


幼年学笛

师从名家圣手苦练乐艺


卫星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练武。某一天,隔壁忽然传来一阵优美的笛声,卫星一下子惊为天籁。他从乐师邻居手中借了正品,用一截塑料水管,仿制了人生中第一支笛子。


7岁这年,卫星和传统民族管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音乐学院毕业,卫星渴望得到更大的提升。于是他走南闯北,向不同流派的大师“取经”,先后师从邢万里、张维良、神崎宪、福田輝久等中外音乐名家。


“厚积才能薄发,如果没有千锤百炼、日复一日的积累,即便是再历害的大师,也无法让你薄发出磅礴的火焰。如果忽略自身刻苦的修炼,任何大师的点拔,也只是对牛弹琴或者拔苗助长。”


哪怕于音乐一途颇有天赋,哪怕成名已久,卫星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从拿起笛箫至今,三十载日夜苦练,保持每天练习两三小时的习惯。


除了传承竹笛、洞箫、埙等惯常的中国民乐乐器之外,包括卫星在内的民乐演奏家们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将中国失传千年的宫廷雅乐“尺八”从日本带回了中国,带到了重庆。


“两千年薪火相传,民乐代表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两千年后,我们有责任怀着敬畏之心,弘扬民乐文化,让它重新回到寻常百姓家。”卫星说。


 

意境高远

描摹千山万水诗情画意


有幸听过卫星的民乐现场演奏,用尽所有的优美词汇也不足以形容十中之一。无论是笛箫、尺八、陶埙,乐器不再是乐器,而是耳边的缠绵低诉。


闭眼聆听,仿佛眼前有一幅画卷徐徐铺陈开来。有大漠孤烟直,也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空山新雨后,也有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谓乐中有诗,诗中有乐。在或绵长或急骤,或舒缓或激越的变化中,一首首民乐如行云流水,尽抒胸臆。


卫星的民乐勾勒出大好河山万里,我们透过《秋池微涨》的音色,穿过《阳关三叠》的旋律,看到了夜色下纳木错银色的湖水,月牙泉里漫天的黄沙,烈风中草原上吹动的经幡……


卫星不仅精通十几种民族乐器演奏,还一直致力于民族管乐教学和传播,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民乐演奏音乐人,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和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桃李满门,卫星仍觉得不够,“现在中国的小朋友普遍都在弹钢琴、吉他,学习国乐的相对较少。作为一个民乐人,我希望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笛箫、尺八、埙等民族管乐的魅力,愿意发自内心地去传承和发扬。”


“琴短箫长,且行且歌,楼台稀处方得真味;登天寻路,四顾茫茫,借问林下蓑翁。”没有花哨的炫技,一首曲子清清淡淡,干净又通透,让人进入安静的心境。这应该就是艺术的精妙之处,它让我们在某个时刻找到自己、读懂世界。



对话

学音乐的孩子内心世界更强大


◎新家长报:从事音乐教育十多年,您认为音乐对孩子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卫星:首先是身体方面,吹奏乐器对孩子的呼吸、手指运动都很好。武汉音乐学院专门有个研究课题,证明吹奏乐器可以治疗小儿肺病和哮喘、防止老年痴呆;其次是性格方面,练习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能够坚持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有恒心、有毅力。


◎新家长报: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会不会消耗孩子的灵气?


◎卫星:很多小朋友学乐器是家长逼迫的,我们先要引导孩子喜欢上音乐,之后再去勤学苦练提高技艺。音乐能够带给人内心的愉悦,提升个人的气质,一旦真正进入演奏状态,孩子会成为所有人的焦点。


◎新家长报:技术问题过关后,孩子应该如何加强情感表达呢?


◎卫星:多看书,多积累文化知识。我们吹奏一种乐器,要先了解它的音乐知识,包括作者的背景、表达的意境。当孩子们内心有了感悟,开始对这首曲子的人物和故事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他就能吹奏出触动人心的音乐。


◎新家长报:音乐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吗?


◎卫星:现在我们提倡一种大阅读观,意即阅读不只是读一本书,还可以是欣赏一幅画、一首乐曲。当我们能够从旋律中感知喜怒哀乐,体会诗心画意,找到和这个世界的联系,音乐的价值就有了最佳体现。


本报记者/阿龚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227-2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