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纪念与回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与一位云南彝族民间艺人26年前的往事

纪念与回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与一位云南彝族民间艺人26年前的往事

2022-07-25 21:17:18

陆春龄(1921年至2018年5月22日),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上海人,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

5年前,为做《源生坊·民间艺人口述》,我多次采访大理巍山彝族音乐艺人字汝民。我很吃惊地发现,这位阅历丰富的乐手,并不只是继承了本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其他民族和其他音乐人的滋养。

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经历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从事驻场歌舞演出时,他曾经参加过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的培训班。在这个培训班上,他得到了陆春龄先生的指点,见到了一种与巍山彝族打歌场上的笛子不太一样的演奏方式。

演奏中的字汝民

字汝民,出生于1965年。当过文艺兵,退伍后,加入巍山的民族文工队,1987年被选中到日本参加“亚洲艺术节”。有感于民间音乐也是一条出路,所以,不久考入云南一所文艺学校。此后,长期活跃于城市的歌舞演出空间,经历了民间音乐走出乡村的种种尝试。

2013年后,字汝民离开昆明,回到巍山,继续从事先前的工作。

上个礼拜,我和字汝民在昆明见面。偶然间,他又提起这位指点过他的陆春龄先生,并提到他生病住院。今天看到“行走的耳朵”公号发布的陆先生过世的消息,我转给字汝民看。然后,他在办公室,用当年受惠于陆春龄先生的笛子,演奏了一曲巍山老人去世时的《敬酒调》,以示纪念。

字汝民演奏大理巍山彝族为去世老人吹奏的《敬酒调》

我说,我要把这段视频发微信上,问字老师有什么要说的话,他微信发给我这样一段:

惊悉一代宗师陆老仙逝,笛界震撼。祝陆老师一路走好,后辈一定继承遗志,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另外,这里附上,字汝民在访谈中,对求学于陆春龄的回忆:

(参见《源生坊·民间艺人口述》,云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

我去学笛子,那个老师叫陆春龄,现在有名的笛子演奏家。是锦江饭店的经理介绍我去学的。当时是一个培训班的形式,我上了他几节课。他给讲我们民族音乐的欣赏、笛子的演奏技巧和笛子的保护。我们是交了点钱,都是自己出的,一节课是80块还是60块,记不清了。我和一个同事两个人轮流着去学。里面的学生好多是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我零零散散上了七八节课,学了一些,但太深奥也听不懂。

我十二三岁就会吹笛子了,放牛放羊的时候学的,没专门跟老师学过。陆老师是专业的,我是民间出来的,我们差别很大。我们是笛子都买不起,都是用烧红的铁棍自己戳出来的。陆老师不一样,他的笛子是最好的,吹法也是不一样的。他吹的是江南紫竹调,那种丝味、韵味、委婉,我们吹不出来,我们吹得直;他口风紧,我们松。笛膜贴的也不一样,我们也有笛膜,但都不会贴。和他们的一板一眼相比,我们民间的各方面都有点乱。

他教了我笛子用气呼吸的一些方法,这个是相当重要。因为我原来是自学的,没有什么规矩,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头低着,脖子弯着都可以吹,但这些是不正规的吹法。跟他学了之后,我的用气,姿势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我也学会了一些演奏指法。他的指法很复杂,很有技巧。我那时候,哪懂这些指法,连“咪发”、“发嗦”这些都不懂,指法上的变化不灵活。跟他学了以后,我知道了指法的一些变化,一些技巧。另外,我还学了一些民族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

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给我们演奏了一首《姑苏行》。这首曲子我也特别喜欢,现在也会吹,但是我吹的和老师的音色不一样。这个是什么原因,我到现在都还在摸索。他吹出来的音色相当美,我怎么模仿怎么刻苦,还是吹不出来那个味道,我们的差别就在这里了。

他讲江南的笛子,首先是你气息的控制,其次是你口腔里发出的声音,要和笛膜的震动相结合。这样才会有《姑苏行》那种江南紫竹调的感觉,丝竹的感觉。江南笛子有那种划船的音,很水,很那种的感觉,我也讲不清楚。我们发dei,他就发dai,那个感觉很美,就像听人讲话有回响一样,笛膜起到回响的作用。我现在的吹“发”就全靠这种技巧。

 --完--

文 | 龙成鹏

编辑 | 甲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