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远行,笛音长存。蜚声海内外的陆春龄5月22日在上海中山医院病逝,享年97岁。今日,陆春龄的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借此,向陆老致敬告别。
陆春龄
陆春龄, 1921年出生于上海,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笛王”,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
陆春龄是上海弄堂里走出的一代民乐宗师。他用“吹笛人”三个字朴素的字眼概括了他的一生。
艰难苦成音乐梦
陆春龄,7岁就开始跟随一位老皮匠学吹笛。因为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要出来做工,白天做工,晚上学笛。
“这笛子,不仅材料便宜、制作简单,而且携带方便,很适合穷苦百姓自娱自乐。小小一根竹笛,清脆嘹亮,喜怒哀乐都可以表达,所以我从小喜欢。”众多乐器中,他对笛子情有独钟。
天赋和勤奋使他在乐坛崭露头角。1934年,只有13岁的陆春龄获得到广播电台演奏的机会,《虞舜熏风曲》伴随着他的笛声传遍上海。
年轻时的陆春龄曾在江南造船厂当过车工、在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当过司机,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笛子的热爱,丰富的生活阅历淬炼出他的笛声乐曲。
享誉内外声名扬
新中国成立是陆春龄从艺之路的转折点。
1952年,陆春龄参与筹建了上海民族乐团,1954年起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职任教。
,多次为、、。,他说:“我的思想因为这本册子产生了转变。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我始终牢记在心。”
1964年1月11日,
《鹧鸪飞》是来自湖南民间的曲子,也是陆春龄录制音带和灌制唱片次数最多的一旨乐曲。陆春龄的演奏着意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的创造。陆春龄将重点放在“飞”上,通过不同的技巧,去模拟鹧鸪鸟忽高忽低、忽近忽远的“飞”,塑造出鹧鸪渴望自由、渴望未来的形象。
1955年夏,陆春龄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广场人山人海涌动,只为亲睹艺术家的风采,警察不得已朝天鸣枪示警。那时候,他正吹奏《小放牛》,继续吹,混乱的场面渐渐地安静下来。次日,当地报纸评论到:“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
陆春龄
《小放牛》原是戏曲中的“吹腔”,被陆春龄用笛声勾勒出了一幅春牧图,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乐曲可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民间乐曲《老六板》为引子,紧接着的旋律舒缓而稍自由。听着这优美的旋律,人们不难想象出牧童横骑牛背,迎着阳春三月扑面而来的熏风,手执短笛、引吭高歌的情景。
陆春龄凭着一支竹笛,去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英国、法国、印度、泰国、罗马尼亚等国家首脑,也都听过他的曼妙笛声。笛音传遍世界,被誉为“中国魔笛”。出访期间,他博采众长,学习和汲取世界各国的音乐养料,丰富笛子的艺术表现力,融汇出新的风格。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各国民众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民众的友谊,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陆春龄的“魔笛”名号来自一位前西德音乐家的评论,“一支小小的竹笛,用乐队来伴奏,发出魔术般的声音,忽而优雅,忽而轻快,忽而庄严,忽而爆发,忽而流畅,有时它又构成声音的图画,宛如一阵诗意的风,吹进剧场大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经他宣扬,“魔笛”飞遍世界,成了陆春龄的美称。
艺术来源于生活
演奏之余,陆春龄还是一位多产的创作者。从旧社会到新时代,陆春龄切身感受到民间艺人“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他不再满足于整理、改编传统曲目,而致力于创作新曲,用笛声讴歌当下的幸福生活。
他不仅整理和改编《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等笛子曲目,还创作了《今昔》《喜报》《江南春》等脍炙人口的名曲,至今都是民乐界经典保留曲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陆春龄的作品也集中反映了1949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民众的思想、情绪、愿望和利益,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
陆春龄曾讲到:要让老百姓喜欢,就要让他们一听就懂。因此艺术家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因为这种来自民间的,代代相传的基因是可以直接与老百姓相亲近的。其次,你要让曲子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用笛音去塑造老百姓熟悉的形象,去讲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陆春龄
《今昔》(1957)是陆春龄的处女作,作品首段以优美的山歌般的乐句为引子,以抒发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情绪欢欣、酣畅。中段是对痛苦往事的回忆,同首段形成强烈对比。旋律的上行,速度的逐渐加快和力度的逐渐加强,表现了情绪的激奋和反抗的决心。末段是首段的反复,由于音调提高了四度,因加花而使音符变得密集,气氛也显得更为热烈。
《喜报》作于1959年,陆春龄到山东、安徽深入生活,全国人民为建设祖国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精神,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便创作了这首歌颂人们建设祖国的赞歌。乐曲受北方风格影响,技巧上较多地运用了历音、吐音和滑音,再辅之以充沛的力度,乐曲显得激越高亢、热情奔放。
演奏《喜报》
1962年,陆春龄到上海郊区金山卫体验生活,与曾加庆合作创作了《江南春》。 这是陆春龄演奏曲目中篇幅最大的一首乐曲。
乐曲的基本素材为《四大景》。前奏中两声杜鹃啼叫,加上笛子奏出的江南农村田歌音调的引子,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即已呈现眼前。乐曲中八度的跳奏,顿音的运用,充分呈现了水乡春耕繁忙的喜人景象。
在水墨动画《牧笛》(1963)里,水牛吃草,牧童在树上吹起了心爱的笛子,笛声与江南水乡的美景浑然天成,也是出自陆春龄的精妙发挥。
这些也是他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的几首笛子独奏曲——写实、接地气、有地方风韵,是业内对他作品的普遍评价。“一个艺术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写不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来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创作素材。艺术要从人民群众中间来,最终要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去。”陆春龄评论道。
笛子演奏家詹永明说,作为“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陆春龄对于中国民乐的贡献,是把南派风格的江南丝竹,这种民间音乐以一种独奏曲的形式推上舞台。
愿为人民吐尽丝
1976年,陆春龄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教授。他一边演出,一边教学,逐渐名满天下,获得“中国笛王”的美誉。但他不忘初心,曾多次表示:“若要给我冠一个名称,我喜欢‘人民’这两个字,就是一个人民的艺术家吧。”
陆春龄曾无数次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演出,矿场去得尤其多。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江苏大屯煤矿、山东莱芜铁矿、南京九四二四铁矿、江西安源煤矿、海南石碌铁矿等,都曾有他的笛声绕梁。他甚至还深入到井下为矿工演奏,还曾拿起沉重的风镐,和矿工们一起掘煤。
1986年,:“他是我国著名的笛子表演艺术家,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他曾经出访过很多国家,是国宝、也是文化使者。”
2009年,陆春龄被授予“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他又获得“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陆春龄说:“称我大师也好,教授也好,我都不在乎。我就想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后人,把自己所懂的东西都讲出来。”
参加2009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仪式,与秦怡(左)、黄准(右)合影
2016年,陆春龄参与了《海上生民乐》的首演。首演夜,他带着青年笛子演奏家金锴和钱军,压轴演绎了一曲《我的祖国》。即便曲目简单,陆春龄同样认真对待。
演奏《我的祖国》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90周年华诞恰逢陆春龄从艺9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特别举办了“陆春龄笛子艺术节”。陆春龄的弟子们纷纷登台,演奏起他最富盛名的作品。而96岁的陆春龄亲自登台演出,用巴乌吹奏欢快的《节日舞曲》。“一个好的演奏家,要有扎实的功底,丰富的想象力,坚定的信心。演奏时,心境要纯净,无私才能无畏,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陆春龄吹起自己作曲的巴乌《节日舞曲》
舞台上,陆春龄的笛声通透、婉转、清亮,指法灵巧,风采依旧。 “有一分力气就要发一分光,吹不动了要讲,讲不动了要做,要为培养新生力量做榜样。”陆春龄说。
陆春龄曾说:我手里握着这根小小的竹笛,我却不断成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必须要为弘扬民族文化尽一己之力。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我对自己、对生活很满意。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愿为人民吐尽丝,这是陆春龄对自己的承诺。
青出于蓝胜于蓝
陆春龄的笛子演奏,音色淳厚圆润纯净甜美,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他自如地运用颤音、震音、历音、打音等润饰曲调,技艺可谓登峰造极。
他在笛乐的风格上有自己的创造性——南派以曲笛为主,北派以梆笛为主。创作阶段,陆春龄就在曲笛中巧妙运用了北派的技巧——想法非常新颖,具有突破性。其演奏在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浓郁,普为国内外乐坛及知音所尊崇,尤其在江南丝竹上,广蓄并纳,独树一帜的体系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
陆春龄1954年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课,几十年来学生无数,遍布海内外。他的弟子中,不少也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平日,徒弟、徒孙都经常来家里看他,家里经常很热闹,这让陆老很是欣慰。陆老曾说,他向小朋友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这些年,陆春龄教过的学生少说也有上百人,说到带徒弟,他有这样一番总结,“你要我学,学不好。我要学,才学得好。”
陆春龄明确道:“学生必须超越老师,否则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学生如果没有超越老师,说明学生和老师都没完成任务。学生超越老师,老师应该高兴。”同时,他强调: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追求“德”至上,没有“德”,社会就会坍塌。“百行以德为首”,一个艺术家,品德一定要高尚,艺术才会持续放光彩。艺术不是为名为利,而要有更高的目标。当然了,技术一定要过硬,这是基础。
陆春龄教学生不分场地、不分人群,学校和在生活中教,学院派和业余学生也教。学生们说,陆春龄是一位把心交给学生的老师,总是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很严格。但他从来不嫌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每当陆春龄看到后生可畏都非常开心,在他看来,笛子要想发展,就必须继承、创新。他总说,老了,身体不如从前,但我喜欢热闹,在台上演奏仍然让我感到快乐,只要自己走得动,就一定会为弘扬民族音乐贡献力量。
笛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感慨道,陆老不仅用一辈子践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骨子里对生活持有的热爱,还有通达与乐观的生命态度,也一直感染着身边所有人。
完
陆春龄每天坚持吹奏,他说这是他生命的全部。“全世界都有我的笛声,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沧海一粟,没什么稀奇。”陆春龄对自己评价道。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他是笛界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他遗留给民乐界最大的财富或许就是这种热爱人民、热爱艺术、为舞台奉献一生的精神。
陕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专业的陕北民歌社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由陕北民歌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邮箱:1955194963@qq.com
主编:薛 九 英
运营:刘雄 康涛
编辑:张阳 张燕
出/品/制/作
秦 雅 文 化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