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长兴四年(933)前,乐人抄录了25首曲谱
后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
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见天日
但又辗转流落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敦煌曲谱P.3808(局部)
千年天书,百年解译。
其间有法国汉学家Paul Pelliot(伯希和)、日本古谱学家Hayashi(林谦三)、英国唐乐专家Laurence Picken(毕铿)与Marnix Well(韦满易)、美国学者Rulan Chao Pian(赵如兰)、澳大利亚学者Noel Nickson(尼克森)与Coralie Rockwell(罗珂丽)等海外学者,更有国学大师饶宗颐、曲学家任二北、古谱学家叶栋、音乐学家何昌林、乐器学家应有勤、作曲家赵晓生与谭盾等国内学者。
众多学者中,我院陈应时教授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关键词
历时久远 1979年关注《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至今四十载。
成果显著 敦煌曲谱研究论文50多篇,专著1部。
观点鲜明 以北宋《梦溪笔谈》与南宋《词源》为据首创了“掣拍说”。
理论自洽 “掣拍说”对敦煌曲谱的定弦、节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难问题作了合乎逻辑的解译,且旋律通顺、调性调式感清晰、乐句结构严谨。
游学世界 与日本东川清一、英国毕铿、美国赵如兰、香港饶宗颐等学者亲密互动、教学相长。主要成果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同时,中译发表海外学者研究成果十余篇。
实至名归 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一等奖(2007)、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2014)。
想了解陈应时教授的更多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60年潜心民乐“考古”拿下敦煌乐谱最终解释权》刊载于2015年4月1日《文汇报》)
1987年5月,参加完澳大利亚音乐学会第十届年会后,在饶宗颐(后)的邀请与主持下,陈应时(左)于香港文化中心作“掣拍说”敦煌曲谱解译研究报告。
另外,陈先生没有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而是倾力将其舞台化。1989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古乐团,举办《唐朝传存的音乐》音乐会,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国学者解译的敦煌曲谱及其他唐传古谱。
次年,举办《唐宋遗音》音乐会,演奏了包括英、德、美、日、新西兰、澳等十几位学者在剑桥大学唐乐研究室解译的唐传古谱。
2018年5月4日,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将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
陈应时先生数十年研究心血
还不快来膜拜
后台留言给我们
我们将随机抽取5位粉丝
每人获赠5月4日晚“古乐·新声”演出票两张
音乐会选取陈先生研究成果中的解译精品,再经作曲家寻律编配而成。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民族室内乐,又有民族管弦乐,层次有致。
在乐队编制上,打破了原有琵琶单声部旋律,加入了人声(方琼演唱),以及竹笛(唐俊乔等吹奏)与笙等吹管乐器、古琴(戴晓莲等演奏)与古筝等弹拨乐器、编钟与排鼓等打击乐器。
为了体现旋律的歌唱性,选用了二胡、中胡等拉弦乐器。为了表现活泼与灵动音效,柳琴等近代民族乐器也出现在乐队中。
(“金声”后被修订为“金鸣”)
作为出品人,在出访交流回国之际,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给音乐会发来了洋溢着厚重人文气息的献词:因陈出新、应时生化、重现唐风,幸也上音!是为记。
毋容置疑,以《古乐·新声》音乐会的盛演为契机
上音的古谱学名片将被打造得越来越亮丽!
(本文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相关链接:
上音春色丨五一节,来赴一场穿越八千年的约会
设计:Joanna
编辑:沈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