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文化资源指以人为载体,并依赖于人的行为实现传播和继承的文化资源。隐性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节令传统、民间信仰、传统手工艺、音乐歌舞、民间游戏等。隐性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可开发性、可复现性的特点,可以作为西安现代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合理地利用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正确的评估。
一、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调查
对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调查,即是确定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资料的分布,为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建库摸底。所调查的内容涉及汉唐长安饮食、手工艺、节庆、乐舞百戏、体育娱乐、宗教、节日、文学等隐性文化资源。
( 一) 汉唐长安城饮食文化资源调查
1.汉代饮食文献
( 1) 纪传类
《史记》《汉书》中的纪、传、志对贵族、宫廷的宴饮以及上层贵族饮食记载相对较多; 《东观汉记》中有些地方提到东汉长安的饮食情况。
( 2) 语汇类
语汇类的书籍,一些篇章对汉代相关饮食名称进行了解释,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从所解释的食物名称来看,涉及的品类较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尔雅》中的卷十三“释草”、卷十六“释鱼”、卷十七“释鸟”、卷十八“释兽”与卷十九“释畜”等篇章,是了解汉代饮食以及蔬菜、肉禽类等食物原料的基本资料。东汉刘熙所著《释名》的卷二“释饮食”部分,是专门记述汉代饮食的资料,如“蒸饼”、“汤饼”、“胡饼”以及各种肉类食品。许慎的《说文解字》、扬雄的《方言》中也有不少有关饮食的语汇,如“麦”、“麯”、“豆酱”等。王褒的《僮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辞典中也提及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
( 3) 笔记风俗类
此类书籍是记载汉代长安饮食及其风俗的主要资料,书中涉及不少汉代人所喜食的食品、水果及饮食习惯,也记录了一些食物的品名、特性以及长安栽种的果品、蔬菜等。这部分资料,后代类书引用的最多,其中《西京杂记》卷一部分对西汉皇家园林中的果类植物品种有详细的描述; 东汉应劭所撰《风俗通义》,全书 10 卷,是了解汉魏间社会习俗( 包括饮食节令习俗) 的重要资料; 《三辅黄图》对当时的饮食风俗和上林苑的果树栽培都有详细记述。
( 4) 诗赋类
汉晋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述当时的饮食物品,不惜用华丽的文词表达对佳肴的赞美。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颂咏了皇帝在上林苑游猎的情景,其中提到了许多食品和饮料; 枚乘的《七发》告诫不要暴饮暴食的同时,列举了应当食用的食品和饮料。有些食品和饮料也是都城长安常食用的。
( 5) 子书类
代表有《说苑》《盐铁论》《淮南子》等,既有对汉代食品、菜肴、习俗的记述,又有汉人饮食观念、烹饪理论的论述; 《新书》《新论》也有一些饮食思想的反映。《山海经》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食疗和食忌的记录。《黄帝内经》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又说: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
2.唐代长安饮食文献
隋唐饮食文化研究出现高潮,饮食文化的著述不断涌现,主要涉及饮食烹饪、食疗、饮食养生以及饮食风俗等内容。饮食烹饪著作有谢讽的《食经》、韦巨源的《食谱》、阳晔的《膳夫经手录》等。食疗及饮食养生著作主要有孙思邈的《千金食治》( 又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其中《养老食疗》) 、孟诜的《食疗本草》、苏敬的《新修本草》( 亦称《唐本草》) 、昝殷的《食医心鉴》等。记载饮食资料的笔记小说主要有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北宋陶榖的《清异录》、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唐代张鷟所撰《朝野佥载》、唐代初期释玄应撰的《一切经音义》、北宋王谠编的《唐语林》、宋陈元靓撰的《岁时广记》和杜嗣先的《兔园策府》等。
另外,《新唐书·地理志》《通典·食货典》所记的各地土贡,是了解唐代饮食原料的基本资料; 《唐会要》《大唐六典》及《全唐文》中“尚食署”记载了唐代宫廷及政府管理饮食的机构; 王仁裕撰的《开元天宝遗事》,书中涉及唐代“节令、游戏、饮食”等内容。另外唐苏鹗的《杜阳杂编》、唐李冗的《独异志》、张读撰的《宣室志》、唐刘肃的《大唐新语》以及《全唐诗》也兼及饮食、杂技等内容。
3.汉唐饮食资料的综合记载
唐代在研究饮食文化上开始总结前代的成果。如欧阳询等人奉敕撰写的《艺文类聚》第七十二卷《食物部》中就开始总结唐代以前的饮食文化的宝贵资料; 虞世南《北堂书钞》第一四二到第一四八卷为酒食部; 唐徐坚《初学记》中的《器物部》《果品部》《兽部》《鸟部》和《鳞介部》征引的资料颇为翔实,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饮食资料; 唐白居易撰的《白氏六帖事类集》卷第五、卷十七、卷三十等是研究汉代长安酒食、饮料、调料品、肉类、百果、蔬菜的重要资料; 唐杜嗣先《兔园策府》中的“宴集部”和“酒部”涉及汉代的饮食资料。北宋《太平广记》引用了五代之前饮食方面的大量资料,有相当部分资料涉及汉唐长安的饮食。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出现茶文化热,涌现出大量的专家和典籍。其中以陆羽《茶经》最为有名,记述茶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是茶学理论与茶学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则是唐代后期一部专论各种水与茶汤品质的关系的茶经。苏廙撰《十六汤品》,是唐代后期一部叙述煎汤时间、火候、器具与茶汤品质关系的茶书。
(二) 汉唐长安手工艺文化资源的调查
关于汉唐手工艺方面的资料,总体而言文献记载比较少,而考古资料相对较为丰富。
1.文献资料
关于汉唐手工业管理机构、官员、员额、职掌在正史及典制体著作中有一些记载,如《汉书》中的“地理志”“食货志”“百官表”及相关人物传记,涉及汉代铜铁冶炼等官署; 《新唐书》《旧唐书》《通典》《大唐六典》( 卷六《尚书工部·都官司》、卷七《尚书工部》、卷十六《卫尉寺》、卷十九《司农寺》、卷二二《少府监》) 《唐会要》《唐律疏议》等,有关于唐代官府手工业的行政管理系统及其经营内容、土贡来源、工匠的技术培训及役作的宏观管理、官奴婢的役使和管理等的内容; 《全唐文》《元和郡县图志》诸书也有一些各地土贡的记载。
手工艺品方面,《西京杂记》、宋代姚宽的《西溪丛语》、明代杨慎的《丹铅余录》《丹铅续录》《丹铅摘录》( 总称《丹铅总录》) 中,搜罗了为数不少的汉代铜镜所载的诗体铭文。《钦定西清古鉴》卷三九,收录“汉尚方鉴”两面,除了介绍铜镜的文饰、形制外,还记录了其铭文。钱唐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一“金器题跋·汉尚方鉴铭跋”也载有一首七言诗镜铭。长洲顾蔼吉撰《隶辨》卷八载“驺氏二镜铭”和“李氏镜铭”,从书法文字角度收录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全唐文》卷九八八无名氏《唐武德鉴铭》、《朝野佥载》卷三、《太平广记》卷二三一《李守泰》、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记载了唐武德、中宗、天宝及唐末五代时期扬州、句容等地为朝廷制造铜镜之事,是研究唐代铜镜制作的基本史料。《图画见闻志》《无双传》记载了唐代象牙制造的情况。另外,正史和典制体著作,对当时比较有名的金属工艺的品名、打造情况、价值、用途等也有些许涉及,如《汉书》、两《唐书》传记与《资治通鉴》等简要记述了汉唐铜器与金银器的制作与规格事宜。
另外,唐代苏鹗的《杜阳杂编》记载唐朝故实,共 3 卷,所记上起代宗广德元年(763) ,下迄懿宗咸通十四年( 873) ,书中关于珍宝、奇物等相关记载,是研究唐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类书《太平御览》“工艺部”、“器物部”、“珍宝部”; 《白氏六帖事类集》卷二四“商贾”、“工巧”、“材木”、“胶皮”、“染”、“练”、“金冶”、“土工”; 《初学记》“器物部”、“宝器部”等; 《艺文类聚》“杂器物部”、“巧艺部”、“宝玉部”等,对汉唐手工艺也有一些记载,可供研究者参考。
2.考古资料
对于汉唐手工艺而言,现代考古资料是必须的,当然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如程林泉、韩国河《长安汉镜》(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2 次印刷) 、杨平的《陕西出土汉镜研究》(《文博》1993 年第 5 期) ,谭前学的《盛世遗珍—唐代金银器巡礼》( 三秦出版社 2003 年版) ,齐东方的《唐代金银器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韩伟的《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 三秦出版社 1989 年第 1版) ,齐东方、张静的《唐代金银器皿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考古学报》1994 年第 2 期) ,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的《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 《文物》1988 年第 10 期) 等。
( 三) 汉唐长安乐舞百戏、体育娱乐文化资源调查
关于汉唐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文献资料是较为丰富的,可见于历史文献诸类。
1.正史中有专志
《史记》卷二四为《乐书》,《汉书》卷二二为《礼乐志》,《隋书》卷一三至卷一五为《音乐志》,《旧唐书》卷二八至卷三一为《音乐志》,《新唐书》卷二一、卷二二为《礼乐志》。
2.志书中有专编
如杜佑《通典》卷第一四一至卷第一四七《乐志》,宋王溥《唐会要》卷三三、卷三四为《乐志》,《文献通考》卷一二八至卷一四八《乐志》。《太平御览》也有关于乐舞百戏、体育娱乐诸方面的内容。
3.文献汇编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古今图书集成》的《艺术典》中有乐舞百戏、体育娱乐诸多典籍的记载。
4.唐宋时人关于唐代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专门著作
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段安节的《乐府杂录》等以记录乐舞百戏、体育娱乐诸事为主; 唐代王琚的《射经》、张守忠的《射记》、任权的《弓箭论》对唐代射箭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而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等则是唐代变文的原作; 一些话本如《山远公话》等则是说话( 即世俗艺人的说唱艺术) 这种娱乐形式的真实反映。
5.文人作品对当时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描写
以文章和诗为主,集中于《全唐文》和《全唐诗》中。也有个人文集,如唐代元稹的《元氏长庆集》等。
6.正史中的零碎记载
如纪传体中的本纪、传及其他志中有不少记载,如武术的记载就在兵志中,而艺文志则可见对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总结情况,职官志中可见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管理情况,纪、传中则多有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具体事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也同样记录了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具体事例。
7.唐宋文人笔记
唐宋文人笔记中多有关于唐代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资料,如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补遗》、( 唐) 郑綮《开天传信记》、( 唐) 康骈《剧谈录》、( 唐) 冯贽《云仙杂记》、( 唐) 李绰《尚书故实》、(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唐) 苏鹗《杜阳杂编》、( 唐) 高彦休《唐阙史》、( 唐) 范摅《云溪友议》、( 唐) 赵璘的《因话录》、( 唐) 张鷟《朝野佥载》、(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酉阳杂俎续集》、( 唐) 张固《幽闲鼓吹》、( 唐) 李浚《松窗杂录》、( 唐)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唐) 张读《宣室志》、( 唐) 刘肃《大唐新语》、( 唐) 薛用弱《集异记》、(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南唐) 尉迟偓《中朝故事》、(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宋) 钱易《南部新书》、( 宋) 王谠《唐语林》、( 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 宋) 洪迈《容斋续笔》、《容斋续笔》( 宋) 张洎《贾氏谭录》、( 宋) 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等对唐代的乐舞百戏及体育娱乐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8.方志与地理著作中对于娱乐地点记述较多
如( 宋) 宋敏求《长安志》、( 元) 李好文《长安志图》、(清)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宋) 张礼《游城南记》等。
9.考古资料
如章怀太子墓、唐苏思勖墓、李寿墓、司马睿墓、庆山寺遗址等出土的壁画和文物,体现了汉唐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情况。
( 四) 汉唐长安的宗教文化资源调查
据《陕西通志》《西安府志》等史书记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地区的寺院有福胜寺( 汉时建) 、三台寺( 东汉建) 、宝泉寺( 汉时建) 、兴龙寺( 汉时建) 、报圣寺( 汉宣帝建) 、敦煌寺( 晋代建) 、遵善寺( 西晋建) 、五重寺( 东晋建) 、道安寺( 晋代建) 、草堂寺( 后秦建) 、逍遥园( 西晋建) 、丰德寺 (后秦建) 、大安寺 ( 后秦建) 、永宁寺 ( 北魏建) 、大定寺( 北周建) 、通灵寺( 北魏建) 、大明寺( 北周建) 、陟岵寺( 北周建) 、大陟屺寺( 北周建) 、四天王寺( 北周建) 、天宝寺( 北周建) 。
据《陕西通志》《西安府志》《长安志》《华阴县志》等史书记载,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地区的道观有楼观台( 春秋末建) 、华岳观( 汉武帝建) 、望仙观( 汉武帝建) 、丹霞观( 汉时建) 、东岳庙( 汉时建) 、金天观( 汉时建) 、通道观( 始建不详) 、云台观( 北周建) 、太清宫( 北周建) 等。
《长安志》《雍录》《陕西通志》《唐两京城坊考》《游城南记》《全唐诗》等史书,对隋唐长安地区的寺院、道观都有记载。其中《唐两京城坊考》详细记载了唐代长安外郭城每一坊的寺院、道观和其它宗教寺院。《游城南记》则集中记载了唐长安城皇城以南至终南山的寺院分布情况。
( 五) 汉唐长安的节日文化资源调查
据《荆楚岁时记》《后汉书·礼仪志》《初学记》《史记·乐书》《后汉书·周举传》《续齐谐记》《西京杂记》等史书记载,汉代长安地区的节日主要有除夕、元旦、人日、正月十五、月晦、寒食、上巳、端午、七夕、重阳。
据《开元天宝遗事》《唐诗纪事》《朝野佥载》《全唐文》《南部新书》《容斋三笔》《云仙杂记》《明皇杂录》《翰林志》《唐大诏令集》《封氏闻见记》《太平广记》《剧谈录》《资治通鉴》《长安志》《唐语林》《近事会元》《酉阳杂俎续集》《全唐诗》等资料记载,唐代长安地区的节日主要有元旦、人胜节、圣寿节、上元节、立春、中和节、二月二节、送穷、花朝节、上巳节、嘉会节、浴佛节、清明、端午节、应天节、庆阳节、寿昌节、乞巧节( 七夕) 、盂兰盆节、中元节、千秋节( 天长节) 、中秋节、天平地成节、乾和节、重阳节、天兴节、庆成节、延庆节、冬至、寒食、腊日、腊八日、小岁、祀灶日、守岁( 除夕) 。
( 六) 汉唐长安文学作品调查
1.两汉辞赋
根据费振刚等先生校注的《全汉赋校注》所收录的被断定为全篇的两汉 100 篇辞赋作品为研究资料,对其中与汉长安城有关的 32 篇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生动的汉长安城隐性文化资源。
最直接、最全面描写汉长安城的辞赋作品有班固( 32—92) 的《两都赋》与张衡( 78—139)的《西京赋》。这两篇作品对西汉长安城进行了最全面的描写,从长安城险要的地理位置到长安城内的结构布局、宫殿建筑、市场街道、市民生活、宫中盛行的文体活动、杂技艺术等方面,可以说是最生动的描写。
与长安城有关的专题描写性辞赋作品有刘向的《请雨华山赋》,班固的《终南山赋》,李尤的《函谷关赋》; 专写长安周边苑囿陂池的作品有著名的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温泉赋》,扬雄的《甘泉赋》,王褒的《甘泉宫赋》; 专写长安城内建章宫的作品有繁钦的《建章凤阙赋》; 专写帝王打猎、出游作品的有扬雄的《羽猎赋》《长杨赋》; 专门描写汉代舞蹈表演的作品,如傅毅的《舞赋》; 专门描写汉代对弈的辞赋作品,有刘向的《围棋赋》,马融的《围棋赋》,蔡邕的《弹棋赋》,王粲的《弹棋赋》、《投壶赋》; 专门描写音乐演奏的辞赋作品有王褒的《洞箫赋》,刘向的《雅琴赋》。
最有传奇色彩的辞赋作品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与汉武帝的《李夫人赋》。
反映西汉长安城内文臣内心情感的辞赋作品有司马迁的《感士不遇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解难》《逐贫赋》。这些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宫廷文士失志伤时的喟叹,这一切与汉代辞赋中描写市民生活结合起来,构成了长安城中的社会生活画卷。
清代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汉文》录有西汉 334 人文章,其中大多是创作于西汉长安城中的作品。其中有西汉 10 位皇帝( 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的重要诏书,有 10 位皇后妃子( 吕后、程姬、昭上官后、公孙婕妤、元王后、傅昭仪、成许后、班婕妤、成赵后、赵昭仪) 的令书,有汉代 12 位王的令书、奏疏,其余是 302 位重要文臣的奏疏、策论。
根据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收录,作于长安的诗歌作品有 13 篇,在长安后宫、乐府中演唱的作品有安世房中歌、郊祀歌。
2.《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现存共 6 卷 132 条内容,其记载非常丰富,所记内容包括长安名胜、长安人物故事、珍宝异物、风俗等内容。
3.唐诗
《全唐诗》是在清康熙时期,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纮、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 10 人奉敕编纂,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成书,不足两年而成此书; 全书共 900 卷,共收诗 48 900 余首,作者 2 200余人。全唐诗反映和记录了唐代两百余年异彩纷呈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其中有大量发生在长安的“国家大事”、、官员日常活动、科举考试、长安名胜、四时风光、社会习俗等内容。
宋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是以诗系事的唐代诗人及作品评论汇集,有许多写作于长安广为人们传唱的诗歌作品,例如“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章怀太子惧祸赋《黄台瓜辞》”、“上官婉儿持秤衡文”、“祖咏应试赋《终南望余雪》”、“杨敬之逢人说项斯”; 《唐才子传》中记录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等故事; 《本事诗》中的“红叶题诗”、“崔护求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4.唐传奇
唐传奇,也就是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主要代表作品有《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虬髯客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柳毅传》《柳氏传》《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故事几乎都是虚构。又有牛僧孺的《玄怪录》、裴铏的《传奇》、薛用弱的《集异记》等专集
二、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评估
( 一) 基于建库的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文献资料的评估
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文献资料有如下几个特点:
1.总量丰富
中国史籍源远流长,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隐性文化,如在饮食文化方面就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僮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 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 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中国史籍素称浩繁,关于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文献记载也是为数众多,可谓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关于这一点,前面“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调查”可以为证。也正是因为如此,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建库具有了基本的可能性。
2.佚失较多
历史上,关于隐性文化方面的著述非常多,《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等即著录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饮食之书。《隋书》卷三四《经籍三》著录的饮食著作,除方士服饵之书外,尚有崔氏《食经》4 卷、《食经》14 卷、《食馔次第法》1 卷、《四时御食经》1 卷、马琬《食经》3 卷、《淮南王食经并目》165卷、《膳馐养疗》20 卷、《养生服食禁忌》1卷、《杂药酒方》15 卷。《新唐书》卷五九《艺文三》著录有: 诸葛颍《淮南王食经》及音、食图合 153 卷,卢仁宗《食经》3 卷,崔浩《食经》9 卷,竺暄《食经》4 卷、赵武《四时食法》1 卷、《太官食法》1 卷、《太官食方》19卷、《四时御食经》1 卷,孟诜《食疗本草》3卷( 又《补养方》3 卷) ,阳晔《膳夫经手录》4 卷,严龟《食法》10 卷等。此外还有五代宋初人陶穀的《清异录》中引录的隋人谢讽的《食经》、唐人韦巨源的《食帐》( 又称《食谱》、《烧尾宴食单》)等。但以上这些著作如今竟无一完帙存世。只能依字学著作、出土文书及实物资料等耙梳、搜集。因此,建立数据库以完整保存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文献资料是必要的,同时也面临相当大的困难。
3.集散不一,分布不均
就文献所记录的有关汉唐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资料就差异比较大。有的主题就是关于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如《史记》卷二四,《汉书》卷二二,《隋书·音乐志》卷一三到卷一五,《旧唐书》卷二八志至卷三一,《新唐书》卷二一、卷二二,《通典》卷第一四一至卷第一四七,( 宋) 王溥《唐会要》卷三三、卷三四,《文献通考》卷一二八至卷一四八,《教坊记》《乐府杂录》《射经》《射记》《弓箭论》等。其他多数有记载乐舞百戏、体育娱乐这方面的内容的文献,则相关内容较少或极少,且极为分散,如( 唐) 刘肃《大唐新语》有 13 卷,共七万三千余字,但与乐舞百戏有关的仅 11 处,直接相关文字只有百余字。而就具体的乐舞百戏、体育娱乐活动形式而言,相关资料的多少与集中程度差距悬殊。乐舞百戏内容较为集中,尤其是与帝王将相有关的乐舞百戏集中在正史、《通典》《唐会要》《文献通考》的《音乐志》及《教坊记》《乐府杂录》中,而其他的活动,特别是百姓的体育娱乐则较为分散。又如《齐民要术》第八、九两卷为现今所见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烹饪著作,约占全书 2% 的篇幅,征引《食经》《食次》等文献达 144 条之多。《食经》作者可能是崔浩,为河北清河名族; 《食次》撰者无考,有人认为乃《食馔次第法》省称。由《要术》征引内容考索,《食次》亦为北地食馔之法。因此汉唐饮食的有关记录,只能从农书、医书( 包括方技书、本草书和服食养生书等) 、历代正史、政书与类书、笔记小说、诗文集及其他资料如地理书、佛道经典、文字学著作、出土文书及实物资料等文献中梳、搜集。这样来看,建立数据库以集中保存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文献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4.详略差异大
文献中的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资料的详略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记载非常详细,有的则记载非常简略。
关于唐乐舞的记载十分详细。正史、《通典》《唐会要》《文献通考》的《音乐志》对其记载可谓细致。如《旧唐书·音乐志》详细记载了太宗时“大唐雅乐”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有《豫和》《顺和》《永和》《肃和》《太和》《舒和》《休和》《政和》《承和》《昭和》《雍和》《寿和》; 又对立坐二部记载十分详细,对坐部伎六部《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的历史及人数、服饰乐器等进行了说明,如《宴乐》中的《承天乐》: “舞四人,紫袍,进德冠,并铜带。乐用玉磬一架,大方响一架,筝一,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律一,正铜拔一,和铜拔一,长笛一,短笛一,楷鼓一,连鼓一,鞉鼓一,桴鼓一,工歌二”; 对乐器的记载也较为全面,对匏、巢、竽、和、笙、管、箫、笛、篪、筚篥、柷、敔、舂牍、拍板、琴、瑟、筝、箜篌、太一、六弦、埙、缶、八缶、钟、铙、于、方响、铜拔、钲、铜鼓、磬、鼓等的记载条理清楚,也很详细。《旧唐书·音乐志》第三、四卷“录雅乐歌词前后常行用者”,是唐代雅乐内容的真实记录。
其他的主要文献,正史、《通典》《唐会要》《文献通考》的《音乐志》也与《旧唐书·音乐志》一样详于对乐舞的记载。而《教坊记》《乐府杂录》则以事例的形式记录了唐代乐舞百戏情况。《全唐文》《全唐诗》等文集、诗集中的诗文及唐宋笔记中对乐舞的描写则是多方位的。相比之下,对于体育娱乐的记载就简略得多,除了特别重要的球、棋及射之外,其余活动的记载都少得多。即使是球、棋及射现流传下来的也远不及乐舞详细。
5.显隐不一
关于汉唐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文献的存在形式不一样,有些资料很明显,集中分布在具有明显标识的文献中,很容易看到,像正史、《通典》《唐会要》《文献通考》的《音乐志》及《教坊记》《乐府杂录》对乐舞百戏的记载,《射经》《射记》对射技的记载等;而有更多的相关资料则分散于大量的表面并非以乐舞百戏、体育娱乐为主题的文献中,很难查找,如文集、诗集、笔记、正史纪、传、职官志、地理志等中对于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记载,从总体数量上来说是不少的,但其不仅非常分散,而且无章可循,难于查找。这对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复原与利用来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无疑会给建库带来极大的不便。
6.价值不同
分见于诸多的历史文献中的关于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资料,有不同的价值。而其价值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
不同的著述或记载,对于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建库来说价值是不同的。
首先,对于不同的隐性文化资源的研究而言,资料的充分性不同。如乐舞百戏的资料相对充足,而且分布集中,对于乐舞百戏研究价值较高; 体育娱乐的资料相对较缺乏,而且分散,价值较低。又如谢讽的《食经》及韦巨源的《食单》在五代宋初陶穀的《清异录》中留下一些食馔名目,元明之际的陶宗仪收入《说郛》之中,利用价值并不高。阳晔的《膳夫经手录》、后世丛书如《苑委别藏》等传刻有杨煜《膳夫经》中的一小部分。至于其他书籍,只剩各类文献中展转抄引的片言只语,无法窥知其内容梗概; 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陆羽的《茶经》,历来被奉为茶史要典,但此书的著述乃据南方茶事,与长安饮茶关系不大。
其次,可信度有差异。唐以前饮馔著作基本上出现在黄河流域,或能反映长安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相对而言,正史“纪”、“传”、“职官志”、“地理志”,《通典》《唐会要》《文献通考》中的记载较详细、规范,较为可信一些; 而文集、诗集、笔记中关于汉唐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记载则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信度要打一些折扣。
再次,不同的资料对于不同的主题研究的价值不同。如《史记》卷二四《乐书》旨体宏大,对乐之历史、乐与人心、礼、仁、亲、伦理、治乱、天地、鬼神等的关系详加探究,阐述的是乐之哲学,对研究西汉的音乐理论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但对于汉代乐舞的具体描述却很少,因此对于复原汉代乐舞之历史事实价值较低。又如文集、诗集、笔记中关于汉唐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记载则鲜活而生动,而且贴近百姓生活,对我们复原汉唐乐舞百戏、体育娱乐的细节有很大帮助,而对于丰富现代西安人民的娱乐活动,更是不无裨益。
最后,对于建立数据库的工作而言,其数据收集与检索的难度不同。相比之下,正史“音乐志”等由于资料相对集中,而且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基础,其数据收集与检索较为容易。存在于正史“志”、“传”及唐诗中的资料尽管相对分散,便由于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基础,相对也不难。在其他文集与大量的笔记中的资料,则由于不仅分散且数字化基础较薄弱,所以收集与检索显得十分困难。
( 二) 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评估
1.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特征
首先,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多源性。无论是饮食文化、手工艺、乐舞百戏、体育娱乐,还是宗教文化、节庆文化,乃至文学艺术,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综合了国内各地、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又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长处,形成了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风格。如在唐代,不仅社会上层享用胡食,在平民百姓中这种外来食品也长期风行,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长安城中有不少胡饼肆。唐长安乐舞不仅包括汉族传统的雅乐、燕乐与清商乐,也有天竺、高丽和西域的外来乐舞。
其次,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兼有历史性与现实性。无论是汉代长安隐性文化资源,还是唐代长安隐性文化资源,无论是饮食文化、手工艺、乐舞百戏、体育娱乐,还是宗教文化、节庆文化,乃至文学艺术都秉承了前代或前几代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具有历史特征。同时又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成为汉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如饮食文化中,仅饼一类,见之于史籍上的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饼、薄饼、齑饼、饼( 蒸饼的别称) 、烧饼、笼饼、薄夜饼、喘饼、浑沌饼、夹饼、截饼、索饼、鸣牙饼、二仪饼、石敖饼、毕罗等,多达几十种。而文学艺术的唐诗,仅《全唐诗》所录就有 48 900 余首,反映和记录了唐代两百余年异彩纷呈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读者吟诵、钻研探讨。
最后,可利用性强。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可为当今利用者很多。其饮食文化可以丰富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乐舞百戏、体育娱乐、节庆文化更可为当今旅游休闲娱乐所利用,宗教文化可为现代人们对人生困惑之解脱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2.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利用途径
首先,要利用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应先使隐性文化显性化,使在地下的、书本里的文化,走上来、走出来、活起来,使之变成为可读、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唐乐舞可开发为仿唐歌舞,唐饮食也同样可做成仿唐御宴等。唐代盛行的马球千年来沉眠于史籍中及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青铜镜等出土文物上,并不是活的,而依照这些记载开展马球运动,才能为大众所感知。
其次,选准载体。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应用有两个载体: 一是旅游,二是西安市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旅游方面,如城南“樊川八大寺院”,大多数寺院和遗址现在依然存在,而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加之樊川的自然景色非常宜人,可以就此开发一条游览观光旅游线路。汉唐饮食开发可首先在旅游饭店中作为旅游饮食的一部分; 多数手工艺品可首先开发为旅游商品或旅游纪念品。利用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促进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应是其开发利用最重要的载体。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于是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寺院历来是休闲文化的重地,它既符合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又能满足人们清静淡雅的精神追求。“茶佛一味”、“禅茶素食”对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很有益处,也值得提倡。又如对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开发,使其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发扬光大。节令游娱活动是集中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群体性活动,也是最富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行为类文化景观。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元旦、上元节( 元宵节) 、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但其内容已有很大改变,内容简单,形式单调。唐长安是诸多传统节令孕育、传播、升华之地,以唐城为平台进行节令游娱活动策划和展示,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并且能够集中展示歌舞、手工艺、民俗等多种隐性文化资源,让人们通过参与,享受节日文化大餐。
再次,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的利用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涵。如节日中的端午节,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棕子,但在本源上却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屈原的这种精神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内含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利用这一节庆资源时,加大对这一精神遗产的弘扬是西安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的。要充分发掘汉唐长安隐性文化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传承汉唐长安优秀的文化传统。
最后,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产业化的方式。文化产业发展能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的知名度,并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是西安令人羡慕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在有符合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创意、高科技发展水平、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文化开发人才时,其产业化就有了条件。如唐乐舞就是由文化企业唐乐宫开发的,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汉唐长安隐性文化资源,饮食文化、手工艺、乐舞百戏、体育娱乐、宗教文化、节庆文化等的开发都可以引以为鉴,采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
该文原发表于《唐都学刊》2012年第3期。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精选
【原创】隋唐长安城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新视野
【悼念】隋唐长安城规划主题——皇权永祚的龟鼎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