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下书生解咏诗 —— 中国高校诗词社调查
张晓伟
中国当代诗词有一个现象,即特定年龄段的诗人,往往会集中在特定的阵地。这与古代某一时期的诗人集中于以某地域为核心的诗派,有些类似。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中华诗词学会和各地方诗词学会,21世纪最初十年的网络诗词,大体分别代表了现在中老年和青壮年的诗词创作。而随着网络论坛的渐次衰落,1985年以后出生的作者,似乎又大量集中到了高校诗社。我认为将来要梳理中国新时期的诗词史,必然要以这三个诗词阵地的依次兴起和互动乃至相互冲突为入手点。当然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一个大胆的预测。另外这样的划分,也是非常粗略的,各年龄段诗人都不乏三个阵营之外的好手。
本文关注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校诗社是如何兴起的,态势如何,期间发生了哪些非常值得一说的故事?二是高校诗词有没有共通的特性,意义如何,在共通特性之下,不同高校又有哪些特色与风气。
北社在 2 0 0 2 年由柳春蕊成立的时候,定位是“中文系研究生社团”,并且学问和诗词并重。北大中文系的几位老师长期支持着这个诗社,在自己班上发现诗词写作方面有才能的同学,总是推荐给北社。学问与诗词并重的“中文系研究生社团”时期,可以说是北社的第一个时期。这时的主要成员有柳春蕊、陆胤、辛晓娟、陈岚、彭敏等。社刊《北社》在2002年就创办了,此时的社刊也体现出诗词与学问并重的特点,一般会有一个栏目辑录近代学者的文章。《北社》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出了二十一期。
后来北社慢慢成为一个比较纯粹的诗词社团,则是在张一南担任北社主编期间。这期间活跃的作者有张一南、陈岚、段莹、黄琪、富嘉吟等,都是女生,在诗歌风格上也比较有统一的特色,即推崇六朝特别是“齐梁体”诗歌。这在当时的诗坛上既新鲜,又很有意义,启发了北社的很多后来者。这些作者中,张一南现在仍然活跃在诗坛上,并且荣获2015年“诗词中国”年度诗人网络影响力大奖。
2012年6月,在北大中文系当时的所在地“五院”,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会,纪念北社成立十周年。这次来的人不多,只有不到二十位同学,但是却一下子来了五位中文系的老师助阵。其中钱志熙教授十多年来一直担当北社的指导教师,北社的重要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带的硕博士生。还有很多是他在北大开的诗词写作班里的同学。北社的诗学品质,受益于钱教授的最多。纪念会之后的北社渐渐进入了张晓伟、青子文、程悦、潘静如、早川太基、王孙涵之、沈戈晖、董士达等人活动的时代。他们每个人都有比较鲜明的风格,潘静如学习晚清而笔力深雄,早川太基时有东瀛气息又时有光怪之笔,沈戈晖则学江西派和晚清宋诗派中的苍折瘦劲一路,青子文学习汉魏六朝而精光四射,程悦气脉纯正而时有英气。这使得北社的风格非常多元化。他们也十分喜欢和校外的诗友来往。他们参与了最近两年的高校诗词串联,并且其中有多位在最著名的高校诗词比赛中获奖,所以整体上他们是比较为人所知的一代北社人。现在的北社早已在校团委重新注册,已经会去百周年纪念讲堂前参加全校的“百团大战”了,在读社员已经近百人,中文系以外的成员、本科成员越来越多。就连有的北大传统校级文学社团的人,都对北社在社团活动方面的发展态势表示羡慕了。
在上述同学中董士达是最年轻的一位,只有十九岁。他进北社一年多以来,被公认为“进步神速”。他的《生查子》词,用的是八句全部第二字仄声的格式,深情与思致皆能不匮:
起坐且支颐,颠倒中宵里。
夜月转虚空,灯火为城市。
相看几多时,是梦都销迹。
春气最无情,弃我荣天地。
武汉大学春英诗社在高校诗词社版图中,是个十分重要的存在。它成立于1998年,在现在规模较大的高校诗社中,可能是成立最早的一个。春英诗社在社团活动上面,堪称各校诗社的楷模,曾连续多年在武汉大学的社团评比中排名第一。古典诗词在当代作为不那么大众的爱好,相关社团能做到这一步,是十分惊人的。春英诗社在社团活动上不仅局限于诗词,还有笛箫、汉服等活动。现在的春英诗社成员中不仅有着水平很高的作者,而且有许多擅长乐器、围棋等才艺的成员。他们在校园里有自己单独的活动室,活动风格既古风十足又生动活泼,据说这个活动室基本上“香火不断”,很多人谈恋爱都选在那里!
一年来在高校诗社串联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武汉人萧遥,就是春英人,他的七律水平十分高,气脉纯正,骨力兴象并具。他的《拉萨城过周君,小跋许浑丁卯集并贻之》:
昆仑玉树久无言,鸿雁携书到梵天。
融雪新声销卯睡,落樱旧事话丁年。
重逢涕泗君分我,去国风尘鬓有烟。
胜代文章勤过眼,故园应向此中怜。
几年前春英诗社的社长何璇曾为春英诗社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后来也参加了高校诗社的串联活动。她的词句“心灯燃一捻,照彻故今吾”,为人所喜。李四维和王悦笛参加河北卫视的首届“中华好诗词”比赛,分别获得了冠军和亚军,实力可见一斑。从以上这些事情上,大概就能看出春英人的特点:充满活力,有组织能力,多才多艺。
范云飞是春英诗社最近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位作者。他是武大国学院里著名的学霸,是一个90后的学问家,这位年轻人有“范叔”的外号。他的诗词也是既有功底,又通畅不滞,时常有金声玉振之作。他的《江城子》词:
吴儿骑马更相招。醉冰醪。弄琼箫。门对钱塘,留意到春潮。涌金门外钱祠畔,吴水秀,越山娇。
黄昏悄立卖鱼桥。雨飘潇。影招摇。莫作游人,容易使魂销。谢客年来憔悴处,春有意,黯芳韶。
岭南诗词研习社创立于2 0 0 5年,就创社时间而言,不算很早。但它在岭南人文渊薮之地,由陈永正、吴承学、张海鸥等校内名师长期指导,后来在很多方面,都能引领风气。岭南诗词研习社以“传承高贵之人文精神、弘扬高雅之审美情趣”为宗旨。比较显著的是这个诗社参与筹划的两种活动:一是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二是在2009年和2014年举办了两期“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其中尤以2014年夏天的那一期影响更大,可以说是全国高校诗词社串联的起点。社刊《粤雅》被公认为和《北社》并列的两大高校诗词社社刊。
就创作而言,岭南诗词研习社为高校诗词圈贡献了郭鹏飞、曹冠雄、顾一心、李腾焜等重要作者。郭鹏飞七律精严有肌理,在同龄人中罕有其匹。他的《春寒二首次啸云楼先生韵(其一)》:
将暖还寒日色迟,东风萧瑟过南枝。
奇闻六出月前事,剧饮中宵年后诗。
万里彤云江海上,满城碧树雨烟时。
若无聊赖看花久,似起笙歌舞女夷。
曹冠雄的词也是同龄人中水平最高的之一,他的《汉宫春》,作于他毕业后在新疆参军期间,其中“春恨比春还久”一句,广为称道:
雨雪霏霏,算东风者次,不到昆仑。风流纵有周穆,也种愁根。连山素裹,又埋却、一路新痕。休更说,凭高念远,茫茫只有凉氛。春恨比春还久,在岭南桃李,淮左浮蘋。如今也在僻县,冰魄胡尘。年光局促,叹羁游、诗思昏昏。惟记得,停桡时候,莫愁城上人人。
顾一心曾任岭南诗词研习社社长,作为上海人的他在中山大学读完本科之后回到上海的复旦读硕士,又参与了复旦的诗词活动。他的七律高华尚气,颇有些陈寅恪的意味。他的一首《渡江云》词中的“隔江人似春星”,堪称警句。李腾焜的诗词也十分有特色。他在高考前就已经加入了代表第一代网络诗词的“留社”,是当时留社中最小的成员。他的诗词文气十足,运其学养,而不失灵动。这实际上是留社里比较常见的风格。
从2014年夏天到2015年夏天,称得上是高校诗词社的“串联年”。首先是2014年夏天由中山大学举办、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参与筹划的第二期暑期诗词学校。然后是北社建立的汇集各校诗词社成员的“诗言志”群。现在又有名为“诗言志”的网络论坛创立。2014年底开办的“长安诗社”公众号,则是各校同学倾注精力最多、目前影响最大的一个平台。
2014年夏天,在北大读书的日本留学生早川太基受到中山大学著名的张海鸥教授的邀请,赴中山大学参加“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岭南诗词研习社的同学们全程参与了这次比赛的筹备和举办过程。而从张教授打给早川太基的这个电话可知,这次活动绝不只是单纯为了教给一些报名者诗词写作,而是一开始就有汇聚全国高校里好的诗词作者的目的。当然由于当时各校诗社之间相互还不太了解,有很多“遗珠”。但这仍然是高校诗词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盛会。参加讲课的有陈永正、莫砺锋、熊东遨、张海鸥、尚永亮、王兆鹏等老师,参加的学员有很多在之后的这两年里一直活跃于高校诗词圈。
暑期班结束之后,学员们各回各校,各校诗社并没有马上“玩到一起”。而新的契机出现在北社建立的“诗言志”聊天群。“诗言志”这个词来自《尚书》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确定这个群名的是张晓伟,这事实上有张晓伟自己的考虑在内。他觉得当时的网络诗坛讲“道统”太多,讲“纯艺术”的也太多,而作为中国传统诗歌主流的抒情言志观念,却有些式微。往群里拉人的主要是早川太基和张晓伟,然后被拉进的人再辗转介绍人进来,这个群终于成了高校诗词的大聚会。诗言志群从2014年秋天活跃到2015年4月份,高校诗词作者们自发组织的三次雅集,都是在这期间通过这个群举行的,每次雅集大家都会分韵作诗。第一次的“主场”是中山大学,广东、香港、湖北等地的作者,有许多去参加。第二次的主场在北大。当时郭鹏飞因为要查学术资料而来京,远在香港的程羽黑也赶来参加,北京多所高校和南开等校也有人参加。
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安诗社出现了。先是2014年10月李四维注册了一个名为长安诗社的微信公众号。随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诗社负责人决定成立同名的高校诗社联盟组织“长安诗社”。不过长安诗社微信平台这次运营了三个月左右就停止了。诗言志群的第三次聚会主场是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三地皆有人去参加。这次聚会的成果是成立了一个名为“亚东诗学会”的组织,当时大家决定把长安诗社设为亚东诗学会下设的网刊。但由于种种原因,亚东诗学会一直没有开始组织活动。而长安诗社微信平台却因此重新启动了。此后的大半年里,萧遥担任长安诗社微信平台的总编辑,为高校诗词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长安诗社微信平台的“长安电台”栏目由复旦中文系硕士陆晓领衔,图文、语音并茂,现在每周推出诗词方面的大教授们写的短文,也有很浓厚的学院特色。到了今天,长安诗社微信平台在性质上已经更为宽泛,不再直接对应高校诗社。将来高校诗词社的联合活动,也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在2002年北社创立的时候,全国大学里的古典诗词社团可谓屈指可数。可是到了今天,大学诗词社团方兴未艾。
创立高校诗词社联盟的四所学校中有复旦大学。一年多以来,复旦大学古诗词协会的进步非常快。新任社长张云宜通过桌游等活动,能很好地组织大家。这位正读大二的年轻社长也来参加过北社的聚会,她的出现竟让北社聚会的风格也为之一新。复旦有中国最好的中文系之一,有充分的学术熏陶,并有东南地区特有的人文传统在内。复旦处在上海风会之地,复旦诗词社能够和许多不属于诗社成员但却优秀的诗人一起活动。这些都是其优势。他们的进步也是借着一年多以来同龄诗人汇合的东风,其实即使是“老牌”的北社,又何尝不是借这股东风取得了巨大进步呢?张云宜、杨昊臻,都是社中值得注意的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的诗词社,也很值得一说。首都师范大学诗词社的兴起与作为第一代网络诗社的“甘棠社”有一些关系,原因在于甘棠社的发起人之一檀作文是首师大的老师。最早檀作文曾经参与创办了“新学院”诗词论坛,那是网络诗词才刚兴起的时候的事情,在当时就有一定的影响。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强调“学院”诗词独立性的意识,实在“超前”,值得称道。不过也正是因为“超前”,那时候全国没有多少高校诗词社,成就就更不如今日,所以这个论坛在当时的诗坛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学院派,并且很快就不再办了。到了2009年,首师大的周南诗社却办了起来,引人注目。2011年4月2日,由周南诗社和中央民族大学紫竹诗社承办的“中华诵?011两岸大学生吟诵节”系列活动第二场 ——诗词创作游园联谊活动在紫竹院公园紫竹茶舍举行。这个诗社又一度中断,一直到今年,才由顾依然复建,并且是作为自发的兴趣小组复建,而非校级社团。创作方面,顾依然是现在社里的代表作者之一。周南诗社曾参与《北社》的投稿,与北社之间有良好的互动。首师大的研究生杨,也曾多次参加北社的诗词雅集。她的“扶风晓日迷仙蝶,归棹层云栖寿椿”句,迷离惝恍,而她时而又能作深闳雅健之音。
同济大学的“ 蓼社”,是一个非常小型的古典诗词社团,开始活动于2010年前后。创立者祝溥程原本参加了作为新诗诗社的同济诗社,但他不写新诗,只写古典诗词。于是他又和李海强成立了蓼社。现在大学里的新诗社团远远比古典诗词社团多,但从这里我们似乎看见了现在的大学客观上对古典诗词社团的需求,所以蓼社是个很有意思的个案。当过同济诗社社长并且复兴了同济诗社的朱钦运、同济诗社成员陈汗青,也参加了蓼社,两人的古典诗词都有水平。朱钦运的笔名是茱萸,在新诗界早已有一定的地位。他的古典诗词也是非常可观的,在中国当代的现代诗人中,堪称特例。他非常善于集李商隐句成诗,自作诗如《自题判春集》:
少年说剑总无凭,克壮雕虫许自矜。
花盛正催千朵锦,夜阑长忆九枝灯。
昆冈玉种参天树,合浦珠穿系日绳。
真境微茫谁辨得,遂初心事付良朋。
这是一首自述作诗历程和心境的诗,其中的李商隐风格宛然在目,文句隐秀可诵。
华中师范大学有寒梅诗社,创立于2014年,因为诗社雅集地点多在华中师大的梅亭而得名。他们2014年底就创办了社刊《寒梅》。有社刊的高校诗社,并不太多。这个诗社新诗和古典诗词并蓄,但古典诗词的活动显然在社中占了相当一部分。他们社员的诗歌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国诗歌》《星星》《诗词月刊》等著名诗歌刊物,在多个重要诗歌大赛中诗社社员也斩获颇丰。可见这个诗社虽然新建,但就古典诗词的活动而言,是目前高校中发展态势很好的诗社之一,非常值得关注。他们提出了“诗心不灭,诗歌不朽”的口号,并且社中流传着不少雅集之中颇为风雅的趣事。
又比如清华大学有清莲诗社,这个诗社除了创作诗词以外,还有较为成熟的古诗词吟诵等方面的活动,举办过“古韵新妍”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联吟演出。清莲诗社在各方面呈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清华精神特质。夏虞南、王馨逸两位社员的唱和之作,曾发表在《北社》。夏虞南同时还当过清华茶艺社的社长。南京大学以前曾有“游社”,由程章灿教授指导,规模不大但很有特色。程章灿教授的弟子于溯被认为是社中很好的作者。另一位参加过游社的侯金满也时有佳作,他曾在去年的《北社》上发表诗作,其中《闽西墟上口占·其一》:“窈深古村落,茕茕泊舟客。墙红泥塑成,祠小植松柏。田畴人荷笠,圮堰泉涌碧。秋深闲人少,新稻如山积。”后来游社因为南大文学院搬到仙林校区而中辍,但现在正在酝酿着复开。另外南京大学还有林下诗社,创办于2015年,挂靠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南大学有成立于2 014 年的南熏诗社,以诗词吟诵为主,也有创作活动。社员楚凌岚是很活跃的一位作者,曾有词句“西泠秋水冷红莲”,寻常之中,别有兴味。
另外还有很多的高校诗社,这里仅例举一部分,还有很多漏略。高校诗词社的方兴未艾,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好事。这不仅体现了传统诗词的复兴之势,而且还是在最年轻而又较为高层的重点大学学生中兴起。他们的诗学视野既尊重传统、富有学术性,又生机勃勃、自抒性情。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中出现的过强的民族主义,或者极右的权贵主义等倾向,他们基本上没有。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当下传统诗词乃至传统文化中最年轻、最健康、最有潜力的部分。
高校诗词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高校诗社的文学史观念,基本上是源于百年来的大学中文系建立的一种学术化的观念,但是又体现出了一些不同的侧重或倾向。说“基本上是”,指的是现代学术背景下的一种客观通融的态度。在大学之外不乏功力比任何大学生都更深厚的作者,但他们的诗歌史观念,有时却十分“个人化”,比如认为杜甫之前的时代没有好诗等。而在中文系的学术背景之下,学生们会觉得北朝民歌里的“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同样有着一种后世所不能取代的诗性。也就是更重视根本的“诗性”,而不是某一时代的诗歌技巧。这大概是高校诗词受益于中文系文学史学术传统的地方。至于说高校作者“体现出了一些不同的侧重或倾向”,事实上可以看作是他们对前辈学者构建的文学史的一种继续研究和修正,因为他们里面很多人本身就是中文系的硕博士生。比如有的人推崇齐梁体诗,有的人推崇近代宋诗派。推崇近代宋诗派的风气与第一代网络诗人有关,但具体表现又有所不同,具体地说网络诗人更重视其“近代传统派”的意义,而高校诗人更重视其导源于中唐和北宋的诡谲怪变的艺术特色。
二、在声韵上,一般的高校诗社坚持用中古音韵,而不是普通话新韵。主张新韵的作者比例,远低于他们的前辈。其原因是非常好理解的,即这代人面临的文化环境,已经不那么从观念上强调诗词的时代性、创新性。他们比前辈们更能接近古代诗人,甚至也更能接近近代的旧派诗人。这实际上不只是“创新”或者“复古”之类的观念之别,更是两代人的不同时代环境导致了他们的性情不同。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抒发起自己的情感来,会比长辈们更像古人——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也不能说哪一代人的情感就是不真实的或不可取的。
三、与21世纪最初几年涌现的那些网络诗人相比,高校诗词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那代网络诗人可能是中国半个世纪来的古典诗词作者中最具“道统情结”的一代。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以儒者自居,北京的甘棠社和杭州的留社,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了这种倾向。而他们的诗词,也是有很多的“文以载道”之作。除此以外,他们中还有尊奉道教的莫大,崇尚的伯昏子,就连不愿模仿古人、以“实验体”诗词自命的嘘堂,也有过几年佛寺出家的经历。
高校作者则不同,也许是因为这代人的生活环境比那代人较为优渥,对现实不像第一代网络诗人那样充满批评。对儒家、道教、等传统信仰,他们更多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兴趣,而不是将其作为反抗现实的信仰。他们的创作,更多地是比较个人化的抒情言志。而抒情言志,实际上恰恰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主流。中国古代虽然也有“文以载道”的说法,但就文人的诗词创作而言,抒情言志、追求艺术性,才是主流。也就是一意弘扬道统的“载道”之诗,可能恰恰是“不古”的。当然,第一代网络诗人的诗歌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抒情言志之作,并对高校诗词有不小的影响。这里只是就其某种倾向而言。客观上说,目前高校诗词的整体成就未必能与第一代网络诗人相比。但高校诗人们的年龄比那代网络诗人整体要年轻十五岁左右,并且已经表现出了许多新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倾向、诗学品质。他们将来的成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后记:
本文对春英诗社、岭南诗词研习社、复旦古诗词协会、周南诗社、蓼社、寒梅诗社、游社、南熏诗社的介绍,先就本人所知及收集材料写成,又分别联系各诗社何璇、郭鹏飞、张云宜、顾依然、朱钦运、辜学超、侯概之、楚凌岚进行补充修改。对清莲诗社、林下诗社的介绍,参考了各诗社发在百度百科等网站的官方信息。
笔者在2013年《北社》第十九期的《试论今日大学诗词创作的意义》一文中,曾涉及对诗坛三代人不同阵地的说法。本文也将三者界定为三个时代之别。张一南的论文《当代旧体诗词三体并峙结构的初步形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明确地将当代诗词划分为三个阵营并有详细论述,提出高校诗人注重文学史而网络诗人注重儒学。本文参考其文,又加以己见。